李思远:论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构建 | 清华法学202406
从轻微罪名入法的逻辑初衷来看,立法者之所以设置较短的有期徒刑或较轻的拘役、管制,就是考虑到轻微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性与主观可责性是有限的,但在现有的犯罪附随后果制裁体系中,大量永久性的犯罪附随后果等于宣告犯罪人“社会性死亡”,导致出现了普遍的“轻罪不轻”“微罪不微”、犯罪结果与附随后果“头轻脚重...
准确把握行刑反向衔接中的“可处罚性”
违反刑法而进入刑事司法程序的案件,除取证违法或证据不充分就予以立案的情况之外,这类犯罪行为具有的伤害性或后果危害程度远远高于轻微违法行为,其与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危害后果轻微或者没有危害后果根本没有匹配度。所以,检察机关在判断“可处罚性”时需要慎重适用行政处罚法第33条规定的情形。再次,在刑事领域有从轻、减...
【法律知识】现代法律体系中,违法和犯罪有什么区别?
违法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违法的行为虽然不一定构成犯罪,但依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行为通常涉及行政法、民法等领域,主要包括:①行政违法:如违反工商管理、税收法规等,通常受到行政处罚。②民事违法:如侵权行为,可能导致民事赔偿。③刑事违法:部分违法行为在特定情况下可构成犯罪,但多数行政违法行为不涉及刑事...
最高检证监会发声 严打证券期货违法犯罪行为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简称“最高检”)、证监会接连发声,对证券期货违法犯罪保持“零容忍”态度,依法严厉打击操纵市场、恶意做空、内幕交易、欺诈发行等重大违法行为。业内专家表示,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监管呈现从严、从紧、从实的态势,监管部门近日的接连发声更是释放出坚决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行为的信号,这对...
钟建|证券期货违法犯罪行刑衔接问题研究
综上,笔者认为,刑事优先原则的实质在于刑事责任的实现优先于行政责任的承担。(二)刑事优先原则的依据尽管在学理上对于刑事优先原则的讨论还未停止。但在法律实践中,行刑衔接中适用刑事优先已经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行政处罚法第27条是刑事优先原则的主要依据。该条第1款规定:“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行政机关应当...
法眼观澜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法律规制与辩护...
根据上述司法解释,确立了一个基本原则,认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上游犯罪必须查证属实,对此,查证属实可做以下三点理解:1.必须要有上游犯罪的事实此事实不仅要客观存在,还必须达到犯罪程度,从犯罪构成角度,必须要证成上游行为具备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即上游犯罪事实必须成立,且要有充分证据证明...
陈禹橦:类型事实区分视角下行刑交叉案件刑事违法性的判断
但在我国统一刑法典的立法模式下,所有罪名均规定在刑法中,不存在是否遵循刑法总则的解释问题;“治安处罚—刑罚”二元处罚模式和“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规定”“既定性又定量”的立法特征,导致在我国难以直接根据违法行为的类型区分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必须更加实质考虑二者的区别。
万瑾|行贿犯罪中不正当财产性利益的认定与追缴
行贿犯罪取得的不正当财产性利益是一切具有经济性价值的不正当利益,本质是违法所得。对于犯罪直接所得、孳息及其转化物的追缴,基本得到理论和实践的认可。行贿犯罪的特殊性在于“非法与合法”耦合下的经营性所得是否纳入追缴范围。具体而言,在追缴行贿获利时,应当以必然因果论为基础,遵循“损失扩大禁止”和“利益衡量”...
学习贯彻纪律处分条例|准确认定违规借用、借贷行为
孙婷:违规借用款物、违规借贷与以借为名的受贿三者在形式上都存在“借用”的行为,在实践中我们不能仅依双方的言词证据,而是应当透过“借用”的表象识别行为本质,准确把握违纪与违法犯罪的界限。在认定该类问题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意主观故意上的区别。以借为名的受贿主观上是以占有为目的,包括自...
以刑民思维与体系解释精准认定合同诈骗行为
编者按合同诈骗罪是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特殊诈骗犯罪,其本质和意义更多地在于对市场中的失范经济行为进行刑法矫治。然而,由于刑法理论研究还待完善,司法实践中对本罪与合同欺诈的关系、与其他类型诈骗犯罪的区分,以及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等问题均存在较大争议。为推动精准打击合同诈骗犯罪,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