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释法: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认知差距
法律事实通常是通过证据和法律推理得出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法律事实≠客观事实。在司法裁判中,“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基本原则。这里的“事实”是法律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指的是通过证据证明并经过法院认定的法律事实,而非纯粹的客观事实,是被证据验证过的客观事实。法院在裁判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据证...
检察日报社评: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法律事实中准确把握实质法律关系
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演变的前提,法律关系是法律事实衍生的结果。实质法律关系是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对案件定性处理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案件事实、客观事实以及融于其中的实质法律关系,在性质上应该是一致的,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的就是证据。只有证据确实、充分,才能使案件事实清楚;只有案件事实清楚,才能准确把...
商标混淆之虞的认定:以客观事实标准替代拟制主体认知标准
二是本文所主张的让混淆之虞回归客观事实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司法规则尽量呈现和抵近该事实。(一)混淆之虞属于商标侵权中的第二事实对混淆之虞的判断,是一种对客观事实的判断,还是主观上对法律适用的判断,这一点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分歧。而现行判断标准中所存在的核心问题,也是从这个分歧而导致的路径分野。本文...
“三个善于”:揭示司法办案客观规律与本质要求
客观事实是法律事实的基础,法律事实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且以发现、追求、贴近或者契合客观事实、客观真实为目的,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自然存在的客观事实、客观真实,属于推定的事实或者法律上拟制的事实。法律事实是监督办案活动的逻辑起点,是实践中已经发生的具体的行为或者事件,可能是一个或者多个事实的组合,包括实体上的事实...
法律人都该看看《坠落的审判》
从认识论和刑法基本理论的角度讲,用证据还原的,只是法律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刑事诉讼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用证据还原犯罪事实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法律事实可能无限接近客观事实,但永远不等于客观事实。因为认识论的常识告诉我们,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
大咖说 | 孙远:法律要件分类说与刑事证明责任分配——兼与龙宗智...
总之,在法学理论上,提到证明责任“分配”时,特指客观证明责任之分配,因此,依法律要件分类说确立的证明责任分配方法自然也仅适用于客观证明责任,而主观证明责任则并不存在分配的问题,它随着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对相应事实之真伪形成的“临时心证”,在双方当事人之间随时发生转换(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换言之,客观证明责任之分配是一个法律预先...
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好“三对关系”
客观事实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客观事实是法律事实的基础,法律事实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法律事实是在诉讼中根据证据规则对案件事实所作出的合理推断和认定。检察人员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责任,努力提高发现事实、认定事实和推定事实的能力。此外,检察人员办理...
[2024年第十三期]因个人信息被他人冒用而成侵权被告?法院:证据...
上述司法解释系优势证据原则的具体体现,即民事案件中,如果待证事实无法达到确凿之程度,那么可以根据上述规则认定该事实是否存在。本案中,二审法院即适用了优势证据原则,对赵某主张的其并非涉案侵权行为实施人的事实予以认定,并据此驳回了文某的诉讼请求。举证制度对保障司法公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不同,...
于同志:刑事裁判文书的构成要素分析
(三)全面认定和表述事实定罪量刑必须以事实为根据。这里的事实既包括直接关乎案件定性的核心事实,也包括可能影响案件量刑的边际事实,如案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相关社会背景、传统文化、民情风俗等。这些因素虽然通常不属于案件关键性的核心事实,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影响法律事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避免认定事实偏离客...
江东华|论间接结果的体系定位
此种观点在日本刑法中较为盛行,如大冢仁教授认为,“处罚条件是根据一定的政策事由设立的,与犯罪成立要件没有关系。因此,相当于处罚条件的事实的表象,不是故意犯罪构成要件的要素,客观处罚条件的存在与否也不影响行为的违法性”。间接结果是客观处罚条件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我国的刑事立法中,可以说是一种主流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