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56岁写了一首狂诗,最后一句差点带来杀身之祸
那时候李白已经56岁,正赶上安史之乱爆发,于是他打算隐居江湖,没想到有个王爷不断来拍他马屁,把他捧成了诸葛亮一类的奇才,邀请他一定要出山平定安史之乱。李白一时没忍住,终于答应了下来。那个王爷就是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旧唐书》说他"少聪敏好学,貌陋,视物不正。"也就是永王小时候很聪明,也...
《长安三万里》的热映,让“诗仙”李白,再次成为“顶流”
安史之乱,卷入叛军如果不是安史之乱,李白的人生将会继续潇洒下去,可偏偏在一次游历的过程中,李白遇到了永王叛军。李白的风险意识着实不高,经历过安史之乱就一定会知道,面对叛军,朝廷一定会带兵平叛。并且对其同党也不会手软,可李白为了实现理想,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加入其中。可永王的实力实在是太弱,叛乱还...
【空哥读诗】据说他救了盛唐,却救不了自己
李白无疑是安史之乱的受害者。我们都知道,就是没有安史之乱,他也实现不了当帝师或宰相的远大理想。但是,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他至少不会颠沛流离,更不会被坐牢发配。关于李白与安史之乱,有三件事见于史书或外传,但一直存疑多多。????其一,李白无意间帮助平定了安史之乱,从而拯救了盛唐。据说李白一天酒后...
安史之乱时,诗仙李白为何会参与永王李璘的作乱?有三种说法
安史之乱就是以安禄山、史思明等胡人为最高首领的叛乱,李白把说的平定胡乱当然就是安史之乱,他以李璘就是平乱的,结果并不是,李白受到了李璘的蒙蔽,这应该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也能够解释其间李白一系列诗句所表达的含义。李白作为唐朝的诗仙,其文学才能首屈一指,唐代的诗人绝大多数都想进入仕途,但很少能够如愿,...
李白晚年最野的一首诗,全篇大白话,却困扰了后人千百年
学者们公认的意见是,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安史之乱”之所以能够发生,首先该问罪的人是唐玄宗,他无端给予安禄山太多的权利,据史料记载,密谋叛乱之前,安禄山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可谓权倾天下。关于是否要将权力下放,唐玄宗和其心腹宦官高力士,实际上有过一段对话。
对话文史专家王培军:秒懂李白,穿越千年的共情
他在宣城当过太守,李白多次在当涂寻找谢朓的遗踪,在精神上,是有亲炙私淑之意在的(www.e993.com)2024年11月6日。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因卷进永王李璘事而系狱,虽终获大赦,但不免遭到打击,身体亦抱恙,经济窘迫,他只得投奔族叔李阳冰。李阳冰是一位大书法家,“笔法妙天下”,时任当涂县令,与李白亦亲亦友,所以李白终老于当涂,亦得...
兖州古城告别了李白杜甫
据史料记载,唐代至德元载,即“安史之乱”第二年的春天,李白为了避难,迁居江南,从而结束了在山东的寄居。杜甫也准备离开兖州,西上长安,两人因此在兖州举酒话别。李白即席赋《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安史之乱”让洛阳成人间地狱
在经历安史之乱和唐末五代的战乱后,全部化为灰烬。北宋文学家李格非(李清照之父)一针见血地指出:“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李白正是从洛阳的惨状联想到天下的惨状,从洛阳的痛苦联想到天下的痛苦,从洛阳的兴衰联想到天下的兴衰。
李白:最欢快的一首诗,经历生死反转,只是谁又能敌得过时间?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巢覆之下岂有完卵”,它改变的不只是大唐王朝的国运,更改变了盛唐里那些如同群星闪耀的诗人们的命运。比如王维差点被杀,被囚菩提寺,幸好一首诗自证清白;杜甫因为官衔太低,被抓了又...
李白:流云之志与不朽诗魂的传承
李白晚年因卷入政治斗争,被牵连进“安史之乱”后的宫廷政变,“党项之乱”使他遭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在流放途中,李白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不同于往昔的风格和心境,更多地体现出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由丧失的哀伤。如《早发白帝城》是他流放途中的名作,诗中透露出他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迷茫。在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