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锐 曹瑞璇|职业打假行为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与界定研究
因职业打假人索赔的主要依据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以及食品安全法第148条有关惩罚性赔偿责任的规定,而若要适用上述法律规定,则必须为适格主体,即“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而在投诉索赔程序的启动上,同样需要职业打假人以“消费者”的名义,“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
最高院判例丨职业打假人打假被定性为敲诈勒索罪
经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可以认定为消费者,受法律的保护,且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按照“审理食品药品纠纷规定”的规定,索赔的主体必须是消费者,你明知电视...
上海近6000人被纳入职业打假异常名录
“如果职业打假人购买的涉案商品本身存在瑕疵,提出的赔偿金额亦在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内,不应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不以敲诈勒索罪论处,可通过民事、行政手段解决维权纠纷,以充分体现刑法的谦抑精神。”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承办法官解释说。事实上,一些职业打假人多采取“一买、二谈、三举报、四复议、五诉讼”的...
依法规制职业索赔为职业打假人戴上“紧箍咒”
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切实保护平台经济参与者合法权益,打击以“打假”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依法规范牟利性‘打假’和索赔行为。”9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也透露类似的信息。为何对规范“职业索赔人”这一群体行为的呼声日益高...
市场监管总局亮剑!为职业打假人戴上“紧箍咒”
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切实保护平台经济参与者合法权益,打击以“打假”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依法规范牟利性‘打假’和索赔行为。”9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也透露类似的信息。为何对规范“职业索赔人”这一群体行为的呼声日益...
投诉500余次复议66次,当职业打假人上演“碰瓷式”维权……
从《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信息公示暂行规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规定来看,对职业索赔人滥用投诉举报权,谋取不当利益进行规制,已经形成共识,体现到立法层面(www.e993.com)2024年11月7日。在工作实践中,执法部门、复议机关也需落实立法精神,形成共识,不应...
职业打假人被羁押1004天获52万国家赔偿,律师:职业打假人法律范围...
9月12日,知名刑事辩护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分析认为,如果职业打假人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要求商家索赔,不属于违法。若职业打假人虚构事实、伪造证据要求商家索赔,或利用商家害怕被曝光的心理索要明显高于法律规定的赔偿额,采取威胁、恐吓等暴力手段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将构成违法行为,涉嫌敲诈勒索罪、诈骗罪。
全了,收藏!国家层面应对牟利性打假职业索赔法律法规政策汇总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2024年7月1日实施)第二十七条第二款投诉、举报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得利用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者的合法...
“假一赔十”遇上“职业打假”,怎么判?
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不鼓励以牟利为目的的“知假买假”行为。个别购买者以生活消费为名,利用惩罚性赔偿为自身牟利,甚至妄图通过法院胜诉判决反复获利的“职业打假”行为,实则违反了诚信原则,实不可取。而作为生产者、销售者,应当诚信经营,切实履行产品质量审查的责任,共同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消费环境。...
完善法律制度发挥职业打假正面效应
记者梳理相关规定发现,1994年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次提出惩罚性赔偿制度,受到欺诈的消费者可以向经营者要求“退一赔一”,由此催生了第一代职业打假人。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于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确立10倍惩罚性赔偿标准。2015年、2018年以及2021年修正的食品安全法均对这一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了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