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怎么“看到”流感病毒的?
我们听见声音是因为声波,看见物体是因为光波,人类视觉只能够感知到的光被称为可见光,波长一般在400~760纳米,因此,根据这个数据计算出:光学显微镜做得再精密,也超不过200纳米的分辨率,可以看见细菌的样子,却无法捕捉到病毒的踪迹。光学显微镜的透镜原理,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原理,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同时具有波...
既像百日咳感染,又像支原体肺炎,为何她的咳嗽如此剧烈?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就是,因为一眼就能看出;流感、新冠、腺病毒、RSV感染也算,因为检测手段普及,在家都可以做出诊断。甚至支原体肺炎、百日咳都要成了送分题,因为我发现不少家长都能判断准确。这得益于反复、深入地宣教。然而,有些病例是来考验医生的,甚至促使医生不断地学习和反思。遇到这些难题,医生会带着...
快讯!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研发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看穿”大脑!
能“分得清”单个神经元的传统显微镜往往“看不全”仅能实现单个平面神经信号的动态记录而可以在三维全脑范围进行观测的功能核磁空间分辨率却远远不足以识别单细胞介观尺度上的技术空白限制着前沿突破活体介观成像的技术空白“做基础研究就是要有敢于做颠覆性科研的勇气”怀着去科研“无人区”探索一番的决心...
为什么我劝你给孩子买台显微镜,绝对不是因为好玩……
通过光学+数码放大,最大可以放大到800倍变焦,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细胞。下面是我和娃一起观察的样本,不得不说,显微镜真是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平日里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东西,放大后就成了庞然大物,甚至能看到肉眼观察不到的惊喜,真让人大开眼界!随手扯下来的一块洋葱皮,虽然没有染色看不清楚细胞核,但...
追问weekly | 过去一周,脑科学领域有哪些新发现?
通过使用行为分析、遗传工具、神经成像和CRISPR基因编辑等技术,研究发现果蝇大脑中的关键神经节点在多个物种中是保守的,但这些节点能够灵活地响应不同的感官信号,例如D.melanogaster果蝇通过感知一种特定信息素,而D.yakuba果蝇则能在黑暗中通过7-三十碳烯(7-tricosene,一种化学信号)找到配偶。
影像未来,见所未见|第一届化学成像前沿科技及应用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王平教授报告中分享了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超分辨相干拉曼分子成像技术,可在细胞和组织水平获得110nm分辨的分子共振拉曼图像(www.e993.com)2024年11月18日。此外,在超快领域,王平教授团队应用双飞秒激光技术顺利研制成功2000幅/秒超快分子成像显微镜,可以跟上剧烈的高分子聚合反应速度,帮助研究人员量化测量自由基触发的水凝胶分子聚合反应动力学过程。
美国用最先进显微镜看到空气中全是病毒?
传统光镜仅能观察到亚细胞结构的水平,也就是在亚微米的尺度上,现代光镜能够将分辨率进一步提高,但也不足以看到病毒。病毒太小了,尺度只有几十纳米至几百纳米,通常比可见光的波长还小,因此在光镜下是看不到的,必须依靠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电子显微镜不仅仅能够看到病毒和病毒的内部结构,甚至能够看到蛋白质分子的具体...
科技动态:光学微环谐振器新技术可快速诊断埃博拉病毒
图1:细胞表面的埃博拉病毒颗粒的彩色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研究人员在谐振器中捕捉光线,并利用共振来增强信号,通过监测共振波长发生的位置,可以得出有多少分子。团队设计了一种高度敏感的抗体来检测低水平的sGP分子,并将其整合到传感器中。在对来自受感染动物的血液进行测试,他们检测到sGP生物标志物的时间早于或早于...
看见病毒:显微镜的百年历程
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神秘的病毒终于现出了真身,只是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决定了它无法用于活细胞的观察及获取生物活动的动态信息,而攻克致病病毒,需要深入了解病毒在活细胞内感染、复制及释放的动态过程。科学界期待着能有可获取生物过程动态信息的、更高分辨率的光学显微镜。
用上能放大1000倍的放大镜,我们会看到怎样的世界?
1950年,英国工程师查理斯·奥特雷(CharlesOatlay)制造出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把分辨率提高到了10-9米,使许多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病毒现出了原形。由于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现,鲁斯卡、宾宁和海恩里希·罗雷尔(HeinrichRohrer)共同分享了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