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职场太妖,“京漂”杜甫为什么适应不了半点
倘若以李白强大的内心,或许能看淡一些;但杜甫是官宦子弟,内心比较脆弱。而且,在长安日久,经济压力更为凸显,杜甫想不跟从权贵都不行——他并无独立谋生的能力。煎熬,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来临了。随后几年,杜甫仍漂在长安。他并未写出多少好诗,只在想念李白时,遥遥寄去了一首《春日忆李白》。他也抽空回了一趟偃...
李白&杜甫生前的最后一诗,写尽了他们一生不同的底色
喜欢李白的人,并与李白为友为伍的人,不大可能是个典型i人。杜甫出生于官宦世家,报国求功名是他大半生的人生追求。晚年的千愁万哀将他吞入大世的泥淖,唯一的——唯一的一片积极则是造就他沉郁深厚的思想性和思想成果,他的“诗史”。没有晚年的境遇,就没有现今的“诗圣”。这从后来的曹雪芹和鲁迅身上得以印证...
李白与杜甫:从“携手日同行”到“飞蓬各自远”
这确实是劝诫,而不是个别学者所解读的杜甫感叹李白“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难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不能施展。”或许杜甫的肺腑之言深深地刺痛了李白,毕竟由于他才华横溢、少年得志,所以尽管身边朋友如云,但向来是吹捧者众,像杜甫这么坦诚而言者实实是少得可怜。于是临别时李白的情...
高适晚年这首诗,写清了真假朋友,杜甫算一个,李白靠边站
这件事有两个原因,首先就是高适与李白交情真的没那么深,算来也仅仅是梁园一聚那点情分,况且自那以后,李白再未有诗与高适,就连杜甫那么惦记李白,李白也不曾回过一封书信,回酬过一首诗。李白是朋友遍天下,但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若是对谁都友善,他就对谁都不上心。最终,李白在夫人宗氏的活动下,被宰相崔涣...
兖州古城告别了李白杜甫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此诗先写杜甫与李白的深厚交情,再叙与李白一同寻访范十隐居。一城岁月半城诗。在李白近千首诗中,涉及齐鲁大地自然与人文的就接近一百八十首,由此可见他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也可以看出,他对齐鲁大地农业生产、风土人情非常熟悉。据史料记载,唐代至德元载,即“安史之乱”第二年...
武大教授编了一本《唐诗排行榜》,李白排第10,杜甫排第5,第一名...
千百年来,无人不赞这首《黄鹤楼》,据说,李白来到黄鹤楼,也为之倾倒,搁笔不写黄鹤楼诗,可见其魅力(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三是声音铿锵,清朗和谐的音乐美。
李白一生很潇洒,而杜甫一生却贫穷,这到底是为什么?
李白的豪放不羁,喜欢游山玩水,也热衷于广交良友,与贺知章、汪伦、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等众多唐朝名士结为莫逆之交。正如古人云,“朋友多了好办事”,这些朋友在李白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与他一同游历山水,更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因此,李白的生活总是过得比杜甫要宽裕、惬意。相比之下,杜甫的性格较...
王维与李白为何老死不相往来?
“已从灰烬中捕获清凉的人,怎么会喜欢依然骑在光线上的人。”这一句可以解读为王维与李白两个人心境发展上的一种不同步,但是我更认同陈先发的这一句:“两个低烧的诗人为何/非得去敲对方的门”呢。“更何况,隔绝带来的美妙/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没几个人能懂”。
李白为什么又叫李太白?为什么不叫李黑?
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
对话文史专家王培军:秒懂李白,穿越千年的共情
李白自以为是凉武昭王的九世孙,他对于谢朓的喜爱,与王谢子弟的身份,也不是没有关系的。这就像杜甫写曹霸的“将军魏武之子孙”,是同样的心理。当然最主要的,是谢朓的诗文清丽,不喜雕琢,批评家称其诗是“自然流出”(刘熙载《艺概》),这正好符合了李白的喜好。李白所推崇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