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国传统刑事证明制度的经验启示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以刑事法为主体的法律文化样式,在证据收集审查运用方面积淀了丰厚的历史经验,提供了极具启示意义的传统法律资源。古代刑事诉讼将证据分为“供”(口供)、“证”(证言)、“赃”(物证)、“状”(伤情)等类型,虽然存在倚重口供、允许刑讯等弊端,缺乏证据裁判、无罪推定、人权保障等现代法治原则,但对于...
张文显:法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 | 政治与法律...
揭示出法治与现代化的内在联结,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法治强则国强、法治兴则国兴,没有法治化就没有现代化,这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也使我们坚信,摒弃人治、厉行法治、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随着刑事司法价值取向的转变,“无罪推定”原则和“疑罪从无”原则成为现代刑事诉讼的基石。199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项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这一规定正式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从“罪疑惟轻”到...
龙宗智: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及司法适用 | 中国法学202401
各国的共同点是承认无罪推定原则,即“任何受到刑事指控的人应该享有无罪推定的权利直至依据法律证明其有罪”(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2款)。在此原则之下,必然确认存疑有利于被告法理,因为后者为前者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各国设置和应用该法理的制度路径有所不同。通过比较研究及类型化处理,...
法治的细节︱“责令严加看管”——法律中的隐性歧视
这显然也不可以,毕竟犯人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根据“无罪推定”原则,犯人特指经过人民法院宣判有罪的人员。而上述法律语境中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一般只构成行政违法,并不构成犯罪。即使构成犯罪,由于完全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不承担刑事责任,也无法被评价为罪犯。
中国政法大学首届中国法学创新与刑事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在京举办
罗翔教授认为,法律永远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我们不可能寻找到最好的结果,而只能寻找到相对较好的结果(www.e993.com)2024年11月1日。借助大陆法系的递进式犯罪构成理论弥补普通法系犯罪构成标准的不足,或许是一种稳妥的解决方案。控辩审三方谈环节由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汪海燕教授主持,第一板块由来自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的3位专家学者围绕“以...
法治的细节︱强奸罪的悖论:都是酒后乱性,为何不平等对待?
但这也使无罪推定原则变得暗淡无光,经验法则同样无力主张。所以,此类案件的现实意义可能在于,其提醒男性高度重视成年女性的性同意条件。假如将求欢建立在酒精基础上,既不绅士,还很危险,甚至可能成为刑法倾向性保护的牺牲品。---陈碧,系“澎湃”特约撰稿人。法治中国,不在宏大的叙事,而在细节的雕琢。在“法治的细...
正当防卫若干司法规则的确立与证明责任的界定(下)| 至正-法律研究
根据该原则,在法院判决被告人有罪之前,任何人都处于无罪的状态,而公诉方要想推翻这一推定,就必须承担证明责任,并且必须达到最高的证明标准;被告人受无罪推定原则的保护,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因此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检察机关承担是通常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存在着证明责任转移的情形。证明...
加强证据全链条审查运用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刑事案件
检察机关应恪守客观公正立场,引导侦查机关在无罪推定原则的指导下,全面收集对犯罪嫌疑人有利和不利的证据,以及激发间接证据和实物证据在证明犯罪中的作用。第四,强化补充侦查,引导侦查取证事后纠正。补充侦查具有补足和纠正侦查活动的功能,检察机关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提出翔实的补充侦查提纲,对需要进一步侦查的事项、方向...
我国逮捕与羁押制度改革若干问题探讨(上)
有学者认为,审前羁押违反了刑事法中的无罪推定原则。因为其主要是依据法律上还未确定的事实来推论被告人未来的危险性。这种预防性措施不能成为刑事司法程序的常态,只有在具有极高必要性的情况下,才能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否则就会危及刑事司法体系的正当性。基于这一理念,可以形成审前羁押的基本原则:其一,羁押例外原则,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