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相比49年前首颗返回式卫星...
据介绍,实践十九号卫星的返回式装置不仅可以安全返回,还能多次重复使用;受试产品在返回时经受了大气层高热摩擦和高速撞击地面的考验,做到了无损回收;空间失重状态下,得益于自主控制技术,保障了实验顺利进行。高性价比的选择有了空间站就不需要发射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了?“这是一种误解。”陶建中说。空间的高...
中国航天日|这些航天知识你知道吗?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80后”神十八乘组亮相今天举行的...
技不如人?为何我国宇航员出舱站不起来,美国50年前就能直接走路
1958年4月,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投入建设,毛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中国速度震惊世界,不到两年时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液体燃料火箭成功发射。1963年,在竺可桢、钱学森等科学家的领导下,星际航行规划也初步制定完成,按照规划,中国设想在1971年之前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了达成目标...
模拟太空,“地面空间站”能做啥?
太空失重环境对航天员而言是巨大的挑战,有必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除了借助飞机抛物线飞行来获得短暂的微重力体验外,科研人员和航天员可以利用“地面空间站”的落塔、水浮等方法,形成人造微重力环境。所谓落塔法,就是建造高塔,利用自由落体原理来模拟微重力,但实验对象的尺寸有一定限制。水浮法则是利用水的浮力来抵...
从人造卫星到太空行走:苏联的 7 个太空第一
人造卫星1号一直在轨道上运行,直到1958年1月4日,它在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燃烧殆尽。最终,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促使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采取了持续至今的太空举措。2.第一批成功绕地球运行的动物:Belka和Strelka两只俄罗斯狗,贝尔卡(左)和斯特雷卡,在它们被俄罗斯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之前拍摄...
中国卫星发射次数全球第一 有不少是“江苏造”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官方微博号“中国科普展览”统计的数据显示,自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至2020年4月,中国共发射400多颗人造卫星(www.e993.com)2024年11月17日。特别是去年,中国航天全年发射次数达55次,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卫星发射次数为什么近年来猛增?“发射次数猛增非一日之功。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航天的...
太空资讯科普小课堂|什么是卫星仿真技术
你听说过“卫星仿真技术”吗?要了解卫星仿真技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卫星。我们通常说的卫星,确切地说,应该叫做人造卫星,也可以称为无人航天器。它主要用于完成通信、行星探测、电子侦察、GPS导航以及空间生产计划等航天任务。为了保障卫星完成上述特定航天任务,它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就显得特别重要。要是卫星的软件或硬件...
火箭和卫星是如何调姿的?为什么向后喷气就能获得推力?
卫星或者飞船的飞行以及姿态控制也是依靠发动机,其产生推力的原理和火箭发动机类似,都是通过高速喷射工质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航天器本身。在太空中,航天器并不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而且自身也处于失重状态,因此仅需要极小的推力,就足以改变航天器自身的飞行状态。
钱学森——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幕后
1970年4月24日,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钱学森、李福泽、任新民、戚发轫等在酒泉卫星发射场,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工作,重173公斤的卫星发射成功。这颗卫星向全世界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1970年“五一节”的晚上,钱学森、任新民、戚发轫等科技人员,应邀上天安门楼观看...
中国航天日,“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组潘厚任“云连线”宁波
潘厚任从事太空研究工作50余年,参与了我国首批箭载、星载太空探测仪的设计、研制、卫星轨道计算,曾参加我国第一、第二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和规划制订,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是一位老航天人。此次连线,他在线趣解了孩子们心中的很多太空科技疑问。“人在太空中与地面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