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突破!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图)
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下结合的化合物,因形似冰块却能燃烧而得名,是一种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分布广泛而且储量巨大。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能量密度高,资源潜力巨大。科学家们估算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甚至认为它是能...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首先就是风险太大,可燃冰存在大量的甲烷,但是它的性质极其不稳定,非常容易受到破坏。而偏偏很微小的破坏就能使可燃冰里面的大量甲烷气体泄漏,而这时候可燃冰的储存量大就成为致命缺点。大量的甲烷气体被释放到空气或者海水当中,会加速温室效应,最终导致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现在全球都在追求低碳减排,要是由于开采...
回顾号称能取代石油的可燃冰,怎么没人吹了?中国开发进度怎样了
可燃冰由于首要包含的物质就是甲烷,而甲烷这种气体正是现在全世界气温变暖的首要凶手之一,要是一旦可燃冰发生大规划的走漏,那么关于全球的环境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灾害。那么已然有着这么多的风险,听起来可燃冰就像是一无可取相同。尽管可燃冰确实是充满了风险,可是只需运用好了,这就是对人类十分有用的重要化石...
2030年年产达10亿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有何应用前景?
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天然气里最主要的燃烧物质是甲烷,天然气水合物中也含有甲烷,但是它们不是以气体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结合在一起的。水分子和甲烷分子必须联合起来,才可以保证这个结构的稳定,水合物就是以这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天然气水合物结构(图片来自网络)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界...
中国科大在氢键有机骨架材料的可燃冰模拟研究中取得进展
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可燃冰的结构表现为气体分子(甲烷)被由氢键构筑的、具有笼状结构的固态水分子包裹;但是随着温度升高、压力降低,该结构会坍塌并伴随气体释放,而再次实现甲烷在水分子中的存储则需要严苛的条件(图1a:小于10oC,大于30atm)。因此,如何在温和条件下(如大气氛围),以经济、高效的方式,实现在多孔材料...
上山下海,寻找未来能源可燃冰
比如,借助一种叫多波束的海洋探测仪器进行探测,如果发现海底某处出现一种类似“气烟囱”的气泡羽状流,即从海底不断向上喷涌的甲烷气体,那么这片海底就可能有可燃冰;若能在海底看见菌席、管状蠕虫、贻贝类等依赖甲烷生存的特殊生物,那么,该区也很有可能存在可燃冰;此外,海底麻坑和泥火山的出现,也是判断可燃冰存在的...
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打开一个可采千年的宝库
试采可燃冰,外界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会不会对周边海域的环境造成影响。由于甲烷是比CO2更高效的温室气体,因此可燃冰的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进行海域可燃冰试采,同样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为此投入人力物力进行了研究。2011年6月至2017年3月,南海水合物环评项目组在南海神狐水合物区先后共组织了...
事业单位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科技常识:可燃冰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气体分子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结晶物质,分解为气体后,甲烷含量一般在80%以上,可达99.9%。其外貌极像冰雪,遇火可以燃烧,自然界中多呈块状、层状、透镜状、结核状、脉状、浸染状、分散状等形态。我国在南海海域发现可燃冰。2017年,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
海洋所揭示可燃冰是深海冷泉生态系统稳定的“电容器”
在冷泉区,甲烷是冷泉生物群落的主要能量来源。研究人员在南海冷泉区进行了多次原位实验,发现冷泉喷发虽为偶发事件,但冷泉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与其他海域的研究结果相符。这引发了冷泉喷发间歇性与冷泉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性之间的悖论。为解释这一悖论,该团队采用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实验室平台,在南海冷泉系统...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
据估算,开采每立方米可燃冰的成本或高达2000美元,尚不具备商业可行性。可燃冰极为不稳定,一旦开采环境的温度或压力发生变化,就会迅速分解,导致海底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分解产生的大量甲烷若直接释放,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十倍,反而加剧了气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