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监察机构逐渐独立,古代选拔监察官重气节、重能力
2.有颇为系统的监督法律体系作保证:如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六条问事”,它是古代最早的有系统的监察法规,成为汉代刺史行使监督权的法律依据,起到了约束刺史活动和防止权力滥用的作用;对官吏的监察和限制渗透于任用,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重奖重罚,如东汉实行的“三互法”,在理论上是较为...
《周礼》勾勒的廉政制度及其影响
例如,被撤职的官吏不能再被任用,否则任用者要被罚二甲;诸如“史”官一类的重要官吏,犯过罪而后被赦免的人,只能改任一般官职,不得再任“史”官一类重要的官职。在汉代,察举是其重要的选官任官制度,而孝廉又是察举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举荐时二者分科察举。孝,指孝悌者;廉,指清廉之士。汉武帝元光...
“简牍如山藏瑰宝,青史千秋照汗青”:论秦汉简牍所见吏治问题
其中,官吏的选拔任用是吏治的首要环节,也是秦汉时期官僚体系建立的基础。在秦朝时期,随着商鞅变法的实施,“世卿世禄”制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军功爵制。这一制度的建立,使得官吏的选拔范围扩大,不再是世袭制,而是通过军功来获得官职。同时,秦朝还设立了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官吏的选拔任用。在汉代时期,统治者虽然...
历史上的廉洁文化与廉政制度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考生自由报名,布衣之士有了更多为官的机会。在官吏管理与考核上,难免存在腐败发生的可能,也有德才关系处理上的两难境地。为保障选人用人的廉洁性,历代有很多制度化规定。秦汉时期就有官吏任用“试守”制度,试用合格者方可继续。官吏任用遵循着籍贯回避、亲属回避、师生回避等...
新官上任生花样,百二员工苦尽尝:简牍所见秦代地方职官选任
为了解决新占领区政权建设缓慢的问题,秦国只得采用了从外地调任官吏和降低选拔标准的办法。然而,即便如此,秦国仍然难以为新地提供足够熟悉行政业务的基层官吏。秦实行的这套地方官吏选任制度,尽管受历史条件限制还未达到应有的效果,但因其具有合理性的一面,被之后的汉朝继承并加以改善。比如按功劳升迁是基层吏员上升的主...
一书一简,探寻文物中真实的秦始皇|新知
您任用我这样的不屑之辈担当重任,教化百姓,我内心里十分感激(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我尊奉法令,默默地发展军队,整治政教,选拔将士,让大臣得到应有的待遇与地位,使秦兼并了天下诸侯,一统天下,取得了和周王室一样的地位,大王成为天子。我听说为富不仁的人,也会有主动散尽家财的时候,胆小不勇敢的人,也有竭尽全力拼死而战的时候。我的...
揭秘察举制:汉朝如何选拔人才?除了茂才孝廉,这6种人也能做官
两汉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途径很多,如军功、任子、赀选等,但主要的是征辟和察举。征辟是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请名士任官,这些名士均是所谓志行高洁、博学多才或某一方面技艺卓绝超群的学者、私学大师,也有的是学富五车却淡泊名利隐居民间的名士,他们一经征辟,无须考核即被授予高官,被征辟的人数量极有限,无法...
清谈既是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躲避黑暗政治的手段
魏晋初期,官员的选拔方式主要通过“清谈”,文人一旦通过清谈的认可,就会得到做官的资格,这对文人来说是至高的荣耀。而这种官吏选拔任用制度,也促进了各类人才的成长,调和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巩固了统治阶级的政权,这是清谈的初步发展阶段。清谈是文人谈论玄理思想,逃避黑暗政治的一种手段...
从“举贤良”看汉代的选官制度:刚正不阿,为国为民,也危机重重
同时这种以德选官,不讲门第出身的选拔方式确实是一种先进的选拔方式,只不过不适应汉朝后期的实际情况,但并不能否定这种历史制度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然而我们却不得不从实际出发,举贤良下的察举制确实有着其不容忽视的弊端,其一德行的量化标准无法确定,何为有德,何为无德,每个举主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这种没有办法...
访谈︱陈长琦:九品中正制是人才评价机制而非官员选拔制度
社会背景主要从汉末社会来分析,两汉以来,官吏选拔制度沿用察举制度,不管察举制后来实际演变如何,但它认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是德、才两个方面,而以德为先,一个人尽管有亮世不群之才,如果没有乡曲之誉,原则上是没有资格应孝廉之举的。这种制度可以得常士,而难以得英才。太平世中,常士可以保平安,稳政治,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