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识分子”怎么就成了贬义词?
“公知”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相互攻击的水平上,他们的讨论必须有一定的科学证据和理论的支持,而不能仅仅因为立场。——唐世平“公共知识分子”怎么就成了贬义词?文|唐世平不知何时何故,“公知”在当今中国的话语体系里已悄然成了一个贬义词。如此一来,是否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只要生活在象牙塔和书斋里?然而,知识...
真正的将才,都是“长”出来的
欲望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个中性词。欲望乘以负数,负数很大;乘以正数,正数很大;欲望为零,就没有作用。如果欲望是领军者或者有影响力的人在满足自己欲望之后一个更高远的目标,如改变世界,那就可能改变了世界,而没有这个欲望,就确实没有人能改变世界,蒸汽机、飞机都不会有人发明出来。因此,在狼性和“佛系”之间...
周轶君:《他乡的童年》不是中国家长的教育终极答案,但我们依然...
周轶君的答案,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玩的课,生活的课,哲学的课。如果要抽象概括一下,就是“身体自由成长+精神自由绽放”。又替一位家长问,“他乡”,是我们要去追随的目的地吗?我已经从中国来到了新西兰,我应该去新加坡吗?周轶君提醒大家:他乡,不是目的地,只是镜子。作为中国家长,我们并不必要“将他乡...
心理学为啥叫人“变态”?最初汉语使用者咋想的?一文回顾百年流变...
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变态”的定义非常有赖于人们对“常态”的理解,这里的前一类是常态本应具有但实际缺失的、后一类是常态本应控制但实际失控的。据MacDonald等人,这些症状在当时有更加贬损的描述方式,但研究者精心挑选了abnormal一词,正是希望用“偏离常态”这样的科学中立描述来避免污名化,并整合该领域的各类...
唐世平:不是长呼短叹,就是借古讽今——“公知”为何成了贬义词
不知何时何故,“公知”在当今中国的话语体系里已悄然成了一个贬义词。如此一来,是否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只要生活在象牙塔和书斋里?然而,知识分子都有“忍不住的关怀”(请允许作者剽窃一下杨奎松先生的绝好书名)。因此,“公知”必定会存在。事实上,“公知”也必须存在。无论公知们如何相互攻击和谩骂,永远比没有“...
“专家”称谓已成贬义词:“何不食肉糜”、奇葩言论迭出……该整治...
这些年,有些“专家”脱离人民群众太久了,他们是真正的“脱实向虚”的实践者,脱离了实际、走向了虚幻甚至神志不清(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专家”这个称谓已经成了贬义词,啃食了它本应具备的专业和良知。最新的一例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
彼得·汉德克:站在象牙塔上守望苍生
这不是贬义的标新立异,而源于一种创作良知,仿佛说:凡称得上创作的,必须有独创性;文学和人生都不应停滞不前,至少要有突破的意志。当时,汉德克正是因为亲历了47社1966年在美国普林斯顿的聚会,会上老一辈文学家和批评家挥舞着现实主义的大棒教训人,所以才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47社聚会上宣读的文章受到的检验都...
刘道玉:办几所象牙塔式大学又何妨
后来,象牙塔就成了一个贬义词,是脱离实际的代名词。但在早期的大学中,象牙塔并不是贬义词。直到18世纪末,大学一直与世隔绝,是某种意义上的象牙塔。经过几个世纪的沉淀,逐渐养成了人文主义的传统,形成了西方大学的精髓——独立、自治、民主、自由和批判精神。
“新四大天王”怒呛乐评人,你管得着吗?
于是,他们大可以嘲笑那些看不起普通人没有自己赚得多,蔑视异己者永远都不会有自己所拥有的舞台和爱慕。在用代言和演出堆成的象牙塔里,他们有资本、有底气活出自己的“个性”,所有批评都是无效攻击。曾经,认真做歌的Capper也会对于《雪Distance》这样随意的作品走红而感到困惑和失落,而如今,Capper却能在演唱完...
大学新生群里为啥总有显眼包?
作为网络热词,“显眼包”从来算不上一个贬义词。在网络环境中,显眼包可以是通过调侃自己为他人解围的英雄角色,也可以是滚泥坑、钻树洞、通过自己的窘境为围观者带来欢乐的喜剧人。成为显眼包不再可怕,反而成为部分明星与受众拉近距离的重要方式。网友们依据明星与他人互动的经历,评选出中年显眼包和青年显眼包,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