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犁》新书发布,王蒙:快乐是自己对自己的责任
该文是王蒙1981年在离开新疆近两年以后重返新疆巴彦岱,和他的维吾尔族农民兄弟把酒言欢,用深情的笔触写下的,既感人至深,又对《在伊犁》的人物和故事原型有重要交代。通过这样的形式,我们希望此次出版的《在伊犁》能够以最完整的、本真的面貌与读者见面,成为探索王蒙文学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范本,也给新时代读者...
王蒙下放新疆16年,住4平米房吃包谷馕,“塔玛霞儿”4个字救了他
后来有人问王蒙:你在新疆那16年都干了些什么?他开玩笑说:“我在新疆读了个维吾尔语博士后——预科3年、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年、博士后2年、正好16年。”经历过这段人生,他变得更加豁达。回到稿费上的问题来,他在一篇分析《庄子》的作品中提到金钱与生命的关系,认为庄子的观点跟小沈阳“人死了,钱还没...
王蒙再忆“在伊犁”:自己又回到了那个令人难忘的青壮年时代
该文是王蒙1981年在离开新疆近两年以后重返新疆巴彦岱,和他的维吾尔族农民兄弟把酒言欢,用深情的笔触写下的,既感人至深,又对《在伊犁》的人物和故事原型有重要交代。《在伊犁》中,王蒙有意回避了职业的文学技巧,通过散文化的日常生活叙事,塑造出众多可爱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意蕴丰富的同时,视角别致有趣。“那可能...
全球著名作家访谈|名人名著名篇·王蒙:《蔷薇蔷薇处处开》
在中央电视台电视纪录片《花城》中,王蒙这样写道:“我在新疆16年,其中在伊犁的农村参加劳动6年,前前后后我的户口在新疆16年。如果说最大的感悟,用现在的词来说,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接触到农民,而且是少数民族的农民,他的文化跟你不完全一样,但是,他们是闪亮的、真诚的人。”1963年,王蒙远赴新疆,...
口述改革开放:百姓命运转折,从建筑工到大学生,创业改变命运
从那时起,我开始了鱼虾贝类养殖饲料的研究工作。1990年,我获得国家公派到爱尔兰国立大学动物学(营养与饲料)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后来又在那里攻读博士学位。留学期间,国际上对海洋鱼虾类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被中国传统美食誉为“八珍之首”的鲍鱼,却是贝类营养研究中十分薄弱的分支。我当时就意识到这个冷门虽有难度,却...
在国博“读”王蒙:今天依然青春
1963年底,29岁的王蒙远赴新疆,在乌鲁木齐、伊犁等地生活16年(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他学习维吾尔语,与新疆人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我永远感念祖祖辈辈生活在伟大祖国西陲的各族友人,是的,谁也离不开谁。”王蒙这样写道。1972年底,他开始撰写《这边风景》,把对伊犁乡亲、友人的思念之情诉诸笔下,呈现了一幅饱满生动的新疆民俗画卷。
文博展讯丨五月,北京地区这些文博展览持续进行中
展览简介:展览分为“青春万岁”“这边风景”“创作是一种燃烧”“大块文章”“文化的光照”5个部分,以近300张照片和550余件展品,全景记录王蒙70年来与共和国发展历史相伴、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学创作历程,展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各时期的代表性优秀文学作品,表现了他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写作的初心和...
又到伊犁——王蒙笔下的新疆
王蒙在新疆,不是干部下沉,不是体验生活,他在伊犁是一名公社社员,各族群众对他不掩饰,喜欢与他喝上一杯,喜欢向这个汉族“老王”倾吐内心,从不讳谈自己生活道路上的挫折。他们有着质朴善良、讲礼貌、重情谊的优点,想办法把日子往好了过,把难事往开了想。可是他们又有着不讲效率、时不时动个小心眼儿的弱点。王蒙...
人物| 王蒙的新疆岁月
1965年4月,王蒙来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的巴彦岱镇。那双从18岁就拿起笔写出《青春万岁》而轰动文坛的手,在巴彦岱却很自然地拿起坎土曼(新疆少数民族的一种铁质农具),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之中。他租住在公社一位善良、睿智的农民阿卜都拉合曼老爹家。一开始,他住在老爹家那间仅4平方米的厢房。在门楣处一...
——王蒙到中央党校新疆班开文化讲座侧记
1987年就开始担任新疆班组织员的维吾尔族组织员力提甫,亲历了王蒙的所有讲座。力提甫说,“经常会有其他班的学员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慕名过来蹭课”。讲座结束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谢春涛作总结讲话。他指出,王蒙先生的讲座情感真挚,对于民族文化的阐释让我们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作为新疆干部,要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