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深化科技自立自强教育
“两弹一星”工程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新中国自力更生,实现高水平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创新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深刻认识到,自主发展核科技,拥有自己的核力量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唯一出路。毛泽东强调:“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原子弹,没...
弘扬科学家精神,逐梦科技强国
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详细介绍了王淦昌、朱光亚、周光召、王大珩、邓稼先、郭永怀、程开甲、于敏、郑哲敏、钱七虎、林俊德等多位科技功勋及英模院士,他们为我国“两弹一星”科技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了毕生精力,谱写了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在交流分享环节,学生们踊跃举手发言,现场气氛热烈。李教授表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
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是如何披露的
‘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科学家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创造的一个伟大奇迹,张劲夫的文章也是一篇重要的历史著作。”正是在张劲夫回忆的带动和启发下,朱光亚、周光召等一大批参加“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与裴丽生、陆绶观等当年“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组织者,积极接受记者的采访,回忆这段隐秘的历程。
铭刻!“两弹一星”精神穿越时空
“原子弹不是武器,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现场参观的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孔庆蓉动情地说,“两弹一星”壮举,长志气、强骨气,增底气。从导弹到原子弹、氢弹,再到人造地球卫星,数十年来,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接力攀登中,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品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万众...
“两弹一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两弹一星”事业共同把中国托举到世界原子能的谈判桌前,让新中国抢占了科技制高点,为国防安全构铸了核盾牌。以“两弹一星”为基础,我国又独立自主成功研制了一系列液体、固体导弹,运载火箭,各类卫星、氢弹、中子弹等科技成果。一所为服务“两弹一星”事业创办的大学中国科大的筹建,只用了111天。这一速度,创造了...
【科学网】“两弹一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两弹一星”事业共同把中国托举到世界原子能的谈判桌前,让新中国抢占了科技制高点,为国防安全构铸了核盾牌(www.e993.com)2024年11月13日。以“两弹一星”为基础,我国又独立自主成功研制了一系列液体、固体导弹,运载火箭,各类卫星、氢弹、中子弹等科技成果。一所为服务“两弹一星”事业创办的大学...
23、25、60、17000 | 科技史
“两弹一星”科技专家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进行曾参与“两弹一星”工程的科技专家们共同接受共和国给予的表彰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23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6020世纪5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核威胁和核讹诈党中央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战略决策...
“两弹一星”精神让“科技”基因在绵阳不断传承延续
这背后,正是“两弹一星”精神在绵阳的积淀与传承,也是“科技”与“创新”基因在绵阳不断延续的历史脉络。作为科技之城,绵阳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5家,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位居全国前列。
以“两弹一星”精神 铸科技强国之梦
2024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也是“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为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特策划《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一书。该书回顾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攻关之路,讲述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在国力极度薄弱,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几乎空白,科技人员非常短缺的艰苦条件下,...
新中国科技75年|“中国弹”——“两弹一星”建功勋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我国国防尖端科技贯彻执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建设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