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家鲍哲南教授:聚焦未来 | Cell Press与全球50位科学家
在锂硫(Li-S)电池中,硫和硫化锂(Li2S)的绝缘性质导致严重的极化现象和低的硫利用率,并且可溶性的多硫化物在循环过程中引发内部穿梭。此外,通过溶解-沉积途径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会使活性界面钝化,破坏电极结构,从而导致电池性能随循环次数增加而下降。基于此,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和鲍哲南教授等人在CellPress细胞出版社...
《上海科技报》锂硫电池隔膜涂层改性研究获新进展
Mo2C–MoS2的异质界面、丰富的缺陷及其内建电场特点,加速了固态硫化锂的均匀沉积与溶解,提高了电子和离子的迁移/扩散速率,并对固态硫化锂、可溶性多硫化锂呈现较高的催化氧化-还原活性,因此通过提高可溶性多硫化锂的催化反应速率和转化效率,大幅提升了炭黑/硫正极的长循环容量和大电流倍率性能。其中,当Mo2C–MoS2用作隔...
重磅!武汉理工大学成功将可溶性多硫化物锂转化为固体硫化锂
可溶性多硫化物锂高效催化转化为FeCoNGr的固体硫化锂,在优于NGr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项工作增强了我们对双单原子部分串联作用的认识,并证实了锂-硫电池中单原子催化剂的高催化效率。图文导读方案1。Li-S电池FeCoNGr基硫阴极电化学过程示意图图1.(a)粉末XRD图案,(b)拉曼光谱,(c)N2吸附等温线,和(d)...
厦门大学廖洪钢团队:审稿意见长达100页,打开锂硫电池“黑匣子”!
尽管在抑制多硫化锂的长期穿梭效应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对纳米级多硫化锂界面反应的理解仍然难以捉摸,这主要是因为原位表征工具在高时间空间分辨率下追踪不稳定的多硫化锂的液-固转化方面存在局限性,迫切需要了解Li-S电池内部的耦合现象,特别是多硫化锂的动态分布,聚集,沉积和溶解。在此,厦门大学廖洪钢教授,美国阿...
【创新前沿】《先进功能材料》报道我校在锂硫电池领域的研究新进展
锂硫电池的超高能量密度(2600Whkg??1)和低成本等优势,使其成为继锂离子电池之后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二次电池体系之一。充放电过程中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及其缓慢的氧化还原动力学降低了活性硫的有效利用率。其原因之一是溶剂化Li+难以在短时间内解离出Li+而参与生成多硫化锂的电化学还原反应;尤其在...
清华大学张强研究团队重点研究成果年度盘点|电池|富锂|负极|电解...
锂硫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潜力,但是锂金属负极和可溶性多硫化锂(LiPSs)中间物之间的副反应严重阻碍其实用化(www.e993.com)2024年12月20日。LiPSs的溶剂化结构在决定反应动力学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封装型LiPSs电解液(EPSE),以抑制基于LiPSs的纳米异质溶剂化结构设计的寄生反应。在EPSE中,以二异丙基硫醚(DIPS)为辅助溶剂,可溶性Li...
锂硫电池周报:成会明院士、刘树平教授、庞欢教授、文锐研究员等...
信阳师范学院YongsongLuo和TaoPeng等人使用2DTi3C2MXene作为初始反应物制备具有暴露(001)晶面的TiN纳米薄片,并将其用作锂硫电池(LSB)中还原和氧化过程的双向电催化剂。(001)面为主的TiN纳米薄片对可溶性多硫化锂(LiPSs)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更重要的是,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证实,以(001)面为主的Ti...
金属所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筛选高性能锂硫电池单原子催化剂
锂硫电池的高能量密度使其成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有力候选者,其正负极的主要活性物质分别是硫和锂,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形成可溶的高阶多硫化物从正极扩散至负极,导致正极活性物质的流失以及负极的失活,即“穿梭效应”。同时,正极处缓慢的硫还原动力学也限制了锂硫电池的性能。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应用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