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故事:非走不可?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栋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其著作有中短篇小说《霸王别姬》、《鸿鸾禧》、《创世纪》、《花凋》、《倾城之恋》...
《花开如梦》里慧、娴、芝特别像张爱玲散文里的那对母女
《花开如梦》里的慧和娴就像张爱玲在散文《非走不可的弯路》里写到的母亲和女儿一样,慧作为过来人也患上了过来人的“拦路癖”。散文中的女儿在青春的路口选择走一条路: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读者对张爱玲的开发还不足50%!
张爱玲的创作生涯极长,真的“专职”写作,是抗战中从香港回上海,1943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第一炉香》。之前的学生时期,她也已经尝试创作与翻译,并积极在校内外报刊投稿发表。“似乎我从九岁起就开始向编辑先生进攻了,但那时候投稿《新闻报本埠附刊》几次都消息沉沉,也就不再尝试了,直到两年前。”散文《存稿》...
香港一中学教材把张爱玲散文标题改为“警察打人”,网友怒批:可耻...
环球网报道记者尹艳辉网上近日流传一篇印有“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陈震夏中学”校名的阅读材料,内容为已故作家张爱玲的散文《打人》,但标题却被改为《警察打人》。香港《文汇报》等港媒14日报道称,煽暴教师企图通过教材向学生洗脑、灌输仇警思想,有网友也狠批这种行为“可耻至极”。对此,校方承认政治敏感度不足...
王安忆:张爱玲并不追究原因,只是以为,人生终是一场不幸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人间触手可及的温凉文/王安忆对于我们这些与张爱玲交臂而过的人,就只能从她留下的文章去认识她。在散文里,她显得清晰和直接一些,小说则要隐晦与曲折一些。而说到底,认识张爱玲,是为了认识她的小说。因为于我们来说,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
解读张爱玲的《心经》—难忘的上海文学之夜
解读张爱玲的《心经》—难忘的上海文学之夜今日作家:洪砾漠洪砾漠,原名余怡平,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www.e993.com)2024年11月7日。著有散文集《回望大别山》《浙江旅行记》《江海梦忆》,中短篇小说集《雪夜》。2015年加入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丁玲研究会;同年加入上海巴金研究会。作品曾在《四川文学》、《海峡文艺评论》等报刊发表...
自己的文章-张爱玲
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我虽然在写小说和散文,可是不大注意到理论。近来忽然觉得有些话要说,就写在下面。我以为文学理论是出在文学作品之后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恐怕也是如此。倘要提高作者的自觉,则从作品中汲取理论,而以之为作品的再生产的衡量,自然是有益处的。但在这样衡量之际,须得记住在文学的发展过程...
开售|青春版《牡丹亭》 首演20周年庆演
台湾文学作家,旅美学人夏志清曾赞誉其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曾创办《现代文学》杂志。着有短篇小说《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话剧剧本《游园惊梦》等。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及...
一周文化讲座|短视频时代阅读的获得感到底在哪里?
“女性视角是使我们‘重新看见’,重新看见那些以往我们未曾留意的,发现那些以往我们未曾发现的,重新听见我们以往未曾听见的。”在《明月梅花:2023年中国女性小说选》及《流水今日:2023年中国女性散文选》的序言中,主编张莉教授提出,女性视角的意义在于“重新看见”更开阔的世界。4月20日晚,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张莉...
一周文化讲座|短视频时代阅读的获得感到底在哪里?_腾讯新闻
“女性视角是使我们‘重新看见’,重新看见那些以往我们未曾留意的,发现那些以往我们未曾发现的,重新听见我们以往未曾听见的。”在《明月梅花:2023年中国女性小说选》及《流水今日:2023年中国女性散文选》的序言中,主编张莉教授提出,女性视角的意义在于“重新看见”更开阔的世界。4月20日晚,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