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再响,回到那年课堂教室 ── 我的知识向导许倬云院士
1993年,许先生于西安博物院留影第二,许院士指出,「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组织,跟它们之间文化圈与文化圈的关系,是很不一样的。」换句话说,文献记载所呈现的政治组织,与考古材料所建构的考古学文化,两者概念有别,应该审慎区辨。此一观点极有见地。传世文献清楚记载不同国家、朝代与族属的名称,诸如夏、商、周、...
许倬云获唐奖,他关怀世界,也关心具体的人
去年开始,我们着手筹备六卷本三联版“许倬云学术作品集”的出版。借此机会,先生也陆续对过去的学思历程,进行了一些梳理。首先,是他的写作方式,时常被冠以“大历史”的标签。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简而言之,有四个要点——长程历史的尺度;中西比较的视角;为常民写史的立场;呼应现实的问题意识。他的历史研究,其实是...
天天杂谈:谁是“中国”?哪里是“华夏”?
尽管站在正统立场,许先生在理论上大体赞同“征服王朝”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同情“华夏/中国”的历史学者,他又不完全认同蒙元与满清是两个“外族政权”。因此,他大体上秉持的历史认知,是蒙元与满清应当算“双重体制”,这一点似乎无可厚非。特别是,我能感到许倬云先生站在当世,对这数百年历史造成后来中国衰...
历史学家许倬云: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许倬云日后回顾,自己在芝加哥“读了”五年的美国社会,并非全通过书本,“我的日子过得非常丰富:开刀、念书、搞民权、神学院宿舍里聊天。”经由如此的传奇经历,他见识了美国最底层的生活,包括美式政治中不完美甚至丑陋的现象。这种遭遇,其实是绝大多数留学生无从遭遇、也无法想象的情况。许倬云常常感慨:他何其幸运,能够...
许倬云|在满清的统治之下,人是没有尊严的
原创许倬云满清帝国的格局中,满洲八旗是战斗单位,人民和军事合二为一,最上面则是唯一的君主,依仗武力的优势,成为所有臣民的主人。满清政府的权力核心,先是内阁,雍正以后是军机处,基本结构都是皇帝自己亲政,加上一两位亲王作为辅政,配合少数几位大臣、近臣,作为君主决策的中心。
许倬云 我跟大家共同努力的时间不会太长久了|百家故事
这给了许倬云一种超越性的立场,「我对于人类的关心,和对一族人的关心应当是一样的,并不少(www.e993.com)2024年11月11日。」在《许倬云谈话录》中,他谈到自己经历的抗战8年,「除了最后一年多在重庆安顿以外,都是跑来跑去,因此,我幸运地看到了中国最深入内地的农村,看见最没有被外面触及的原始原貌,不但是山川胜景,还有人民的生活。作为旁观...
许倬云的“十日谈” 纸上的学问 生命的学问
首先,是写作者的“立场”。虽然自我身份认同是中国人,许先生毕竟在美国生活、工作了六十多年。似乎很大程度上,他是以“美国本土知识分子内部视角”,结合自己多年来所见所感展开论述。这也就决定了他的“批判性”立场——美国民主制度,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完美;当下在场的美国政治实践,与两百多年前、纸面上的美国...
葛兆光:对于现实保持批评立场,是每一个人文学者都应秉持的
葛兆光:对于现实保持批评立场,是每一个人文学者都应秉持的本刊记者/李静“许先生的大历史著作,我一向喜欢看。”2015年许倬云出版《说中国》时,葛兆光曾在书中做解说。今年7月,许倬云出版了《许倬云说美国》。尽管这次说的是美国大历史,但在葛兆光看来,这仍然来自许倬云对当下世界与中国的某些焦虑。“他的...
许倬云:中国的反美情绪,美国的原因更大
许倬云:第一,我对高山大学的做法,很欣赏、很佩服。多元化、多场景的教育使得学习者本身不限于学生、老师、校外人士、社会人士,可以彼此互相学习,这是好现象、好习惯,希望继续发扬光大,确使中国出现一批以终身学习为志趣的人。第二,关于反美的情绪,我个人的观察是,美国的质变造成了后面的变化,质变造成的影响更大;...
许倬云: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要有一个远见,超越未见
1963年2月,在《自由中国》停刊、雷震因“知匪不报”“为匪宣传”被判刑十年后,台湾学术界笼罩在一片沉闷的气氛之中,许倬云与一群关心时势、热爱学术的年轻朋友共同创办了《思与言》杂志,坚持民间立场,表达独立自主的精神。1960年代,在台大任教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