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论僧肇的以佛解道——《物不迁论》的动静之辨
所以,这里的不迁、“静”,已不能仅理解为万物诸色之物静,而应意会为静观万物之心静,如僧肇在《宝藏论》中所说的:“清气内虚为心,浊气外凝为色,即有心色二法。心应于阳,阳应于动;色应于阴,阴应于静。”显然,玄学大师僧肇在这里运用了庄子和王弼“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方法,尽管在正文中所...
申淑华:王艮基于安身理论对《大学》的解释
王艮说:“故必修身为本,然后师道立,而善人多矣。如身在一家,必修身立本以为一家之法,是为一家之师矣;身在一国,必修身立本以为一国之法,是为一国之师矣;身在天下,必修身立本以为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之师矣。”在《明哲保身论》中,王艮阐述了一个由“保身”出发到“身保”完成的逻辑过程,而齐家、治国...
王弼幼年聪慧,十余岁注《易经》,因高平陵政变罢官,同年去世
王弼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王弼就是用道家的本体论来释《易》的。如《彖辞》曰:“大哉乾元,万象资始,乃统天。”王弼注云:“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统之者岂非至健哉!”...
无文化难成艺术
魏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王弼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得意忘言。他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
老庄之“道”与中国式审美|美学|庄子|道家|老子|宇宙观_网易订阅
庄子在《外物》篇中讨论了“言”与“意”的关系,认为“言”是为了表“意”,得到这个“意”,“言”就应该舍弃了,即“得意忘言”。王弼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夜雨|刘彤 陈雨睿:穿越时空的信使——读散文《八千年的凝视》
来源:重庆晚报穿越时空的信使——作者:刘彤陈雨睿———读散文《八千年的凝视》随着“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的华丽启幕,一场引领全球瞩目的文化盛宴正式拉开序幕(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正如王弼所言“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在《
周积明丨入乎《易》内,出乎《易》外——姚彬彬著《〈周易〉诠释与...
故彬彬认为:“汉代以降的学人,凡言及义理之学,皆不可避免地援《周易》为元典资源,对其不断进行‘创造性诠释’。”无论是汉代象数派的“象能尽意”,还是魏晋王弼等“得意忘象”,“其实都无非旨在探讨形上的本体论问题乃至世界和宇宙的生成演运模式”。宋儒言理、言气、言数、言命、言心、言性,亦无不从《...
王永才绘画印象 |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表现生活的真善美
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王弼曾提出著名的“得意忘象”美学命题,即“象”生于“意”而说明“意”,要得到“意”,必须借助于“象”,但又不能执着于“象”,执着于“象”,便得不着“意”。只有不执着于“象”,才能得到“意”。《山水之境》之五,12×44cm...
胡正良|风流也曾醉千秋(下)——王朝背影之东晋文艺三杰篇
凝望着这幅承载着魏晋风度的写意山水画,剖开其画面语言所折射的生活倒影,为其提供思想引导的是哲学家、思想家王弼等,这位只活了23岁的理论天才,当他把思考的触角深入到调和儒道共存、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时,他的贵无论思想、本体论玄学观、得意忘象思考法,就为魏晋风度所涉及的诗歌、绘画、书法等文艺创作设计了审...
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
郭象唱身居庙堂而心寄山林。他在《逍遥游注》中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特别是玄学提倡的“得意忘象”(王弼)“寄言以出意”“求道于言意之表”(郭象)等思想方法,开启了中国艺术以“立意”“传神”“求韵味”为上的根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