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五大“铁饭碗”:当初人人追捧趋之若鹜,如今风光不再
听到邮递员的自行车铃声,往往会急忙放下手头的活计,跑出来问道:“今天有我的信吗?”那时的邮递员,一声“有”或者“没有”,就足以让等候的人露出或惊喜或失落的表情。村头的老农和街边的孩子总爱缠着邮递员,问他“县城有没有什么新鲜事”。邮递员往往会笑呵呵地回答一两句,把县城里的大事小情传到乡间。邮...
他,体重曾1016斤,死后火化都要去屠宰场,网友们却对他无法同情
远超常人的食量,也给保罗带来了经济危机。父亲留给他的积蓄没多久,很快就被他挥霍一空,无奈之下保罗只好振作起来,去找了一份邮递员的工作。但是微博的薪水,根本不足以让保罗满足口腹之欲。这让他走上了挺而走险之路,私自拆掉了客户寄钱的信封,拿着那笔钱去大造了一顿,这也让他付出了代价。被公司开出...
70年代的六大“铁饭碗”, 当初趋之若鹜, 如今风光不再
邮递员便是当时十分吃香的一个职业。在一些描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骑着自行车,背着厚厚的包裹,挨家挨户投递信件的邮递员形象。而这项工作无疑是十分稳定的,所以就成为很多人心中的铁饭碗。不过正如我们所说,科技进步使得人们沟通的方式越来越五花八门,无线电到电话,再到网络...
69 岁退休大学教师支教 6 年多:“这是最好的安排”
69岁退休大学教师支教6年多:“这是最好的安排”现代快报讯(通讯员吴奕记者曹德伟)她是名江苏大学退休教师,却把六年多晚霞时光奉献给了黔东南山区的娃娃。她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却将贵州省黎平县水口镇平善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国家培养一名大学老师不容易,即使退休了我也可以继续发光...
深晚领读 |《你好,1978》:一条拉毛围巾引发的“蝴蝶效应”
如果没有那条拉毛围巾,父亲杜建成应该会当一辈子的邮递员,直到退休的那天。如果没有那条拉毛围巾,母亲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去赶海,只为填饱一家人没有油水的肚子……但是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如果,一件事情一旦发生,没有回头路可走,更没有后悔药可吃。况且对于30年后,已经拥有自己商业帝国的杜沧海来说,即便生活...
改革伴我行
20世纪70年代末,我的外公从祖国北疆某军区转业来到了湖南省韶山市,他在这里任微波站站长一年后,被划拨到了韶山市邮电局任副局长、工会主席(www.e993.com)2024年11月12日。从此,我们家三代人开启了与邮政的不解之缘。到了20世纪80年代,带着对邮电事业的憧憬和热爱,母亲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邮电局,当上了一名长途台话务员。那时,这岗位可是...
云南芒市:三代邮递员坚守56年 在中缅边境走出“幸福邮路”
56年来,三代邮递员沿着国境线奔走,从外出打工人的汇款、远嫁女儿的回信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电商包裹,为当地人送出牵挂,带来希望。中山乡虽小,却与众不同。这里有31.08公里的芒市最长边境线,德宏州境内最后一块中缅界碑,怒江流出中国的最后一站也在这里。“与世隔绝”是过去的中山乡最大的标签。20世纪70年...
“此致革命的敬礼”……70年代书信往来有这些讲究,松江老人儿告诉你
寄信人,此时成了收信人,一听着邮递员丁零当啷作响的铃铛声,心里头就按捺不住,等待的心情就像酿酒一般。其中有一类信件比较特别,信封寄信者位置上写着“内详”。这类的信件自带“粉色”,是互有好感的年轻人之间特有的,旁人一目了然,颇有欲盖弥彰之感。
70年代的纽约地铁里,贫民窟的年轻人创造出了最粗暴的街头艺术
在70年代的纽约,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席卷而过,城市基础设施陷入混乱,暴力事件和犯罪率飙升。而布朗克斯是纽约最穷的街区之一。遭受歧视的黑人和拉丁裔住在简陋的贫民窟里,脏乱差的街道长期被帮派组织占领。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用偷来的油漆在墙上乱写,试图把这个地方彻底搞坏。
70年代五大“铁饭碗”职业, 当初趋之若鹜, 如今风光不再
3、邮递员虽然现在在大街小巷上偶尔也能见到邮递员,可是在70年代邮递员的工作可是很多男性所羡慕的,邮递员的工作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不仅能够享受较好的福利待遇,同时社会地位也较高。70年代通信并没有现在那么发达,既没有手机也很少有人有固定电话,所以大部分人的联络方式只能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来完成,而邮递员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