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都是怎么读书的?听听蔡元培、胡适、林语堂怎么说……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罗嗦。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只要他不怕罗嗦就可以了。好在笔墨纸张都很便宜,文章写得罗嗦一点无非是多费一点笔墨纸张,那...
白皛,我眼中的吟诵教学|诗歌|贺知章|古诗文|千古名句_网易订阅
只知道读音,不知道读法,又怎么可能完全了解诗文的含义呢?“因声求义”,这也是古诗文一直以来的传统,“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声”,正是“书”和“意”之间的桥梁。所以,理解得好自然吟诵得好,而吟诵得好也才能理解得好。古人读书的时候,因声求义,因义发声,这是一直并存互生的两个方面。如古诗《咏柳》的...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写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間,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如果仅局限于语言...
胡适版白话文运动犯了个历史误会 | 文化纵横
对拼音文字来说,这是对常规的偏离(尽管严格说来,拼音文字也未必都能做到言文一致。例如,英文的一些词语的拼法与发音就不相一致)。但地方口语的兴起毕竟变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并且开始进入书写,为现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当然,这一段历史时间漫长,涉及的因素很多,欧洲各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历史?|旧五代史|孟子|史书|史学|史家_网易...
毕竟,史书都存在着“成见”与“格式”,比如中国古代的史书编纂、叙事都深受孔子《春秋》笔法的影响,擅长“曲笔”,很多地方比较隐晦;加上史家深受时代观念与作者编纂旨趣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历史叙事“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等情形,所以读者就要从自身的积累、感悟及当下的需要出发,反观作者及史书本意,逆向思考,通过“...
干警荐文 | 读书的恩泽 ——也谈法官素养的培养
读书开启心智,我自感已有不少的体验(www.e993.com)2024年11月6日。但毫无疑问的是,相对书中包含的大情怀、大智慧,此处的表白只能是言不尽意。关于读书的妙趣,还是借用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名句作为结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黄祥青...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_新闻_央视网(cctv.com)
26年前的11月26日,中国哲学家冯友兰逝世。提起自己80年的读书经验,先生点出: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即把死书读活,得其“弦外音,味外味”,令书为我所用,这才算读书读到家了。穿透岁月阻隔,向先生取经,再反观自身的阅读习惯,不知你会不会豁然开朗。
某重点中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
②中国文学的鉴赏,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滋味。③中国的文学家深知"言不尽意"的道理,所以特别注重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诸言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④然而语言的表现力又是有限的,即使是语言大师也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
夜话丨究竟该如何读书?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
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在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知其意三知其意,得其“弦外音,味外味”,在文字外体会其精神实质。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