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我的为官之道三贬官华州(走在三吏三别的路上)
在华州时,杜甫就曾见过李嗣业的兵马,并观看了龟兹(qiūcí)、于阗(tián)、疏勒、碎叶四镇大军,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第一首主要赞美主将李嗣业英勇杀敌,战功赫赫。说他: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第二首主要颂扬安西四镇士兵士气旺盛,纪律严明。说他们:孤云...
杜甫秦州诗:如行武陵暮,欲问桃源宿丨周末读诗
是时,杜甫由东都洛阳前往华州(今渭南)出任司功参军,途中目睹了百姓的苦难、官吏的残暴,写下三吏三别,但诗写得再好也改变不了现实,深感无力且有所觉醒的他,立秋后做了一个决定:辞职!为此,他写了首《立秋后题》,最后两句,他说服自己似的表态:“罢官亦由人,何事拘行役。”辞职容易,辞职后去哪里,这才是问题,...
安史之乱中,王昌龄、高适、李白、杜甫、岑参等诗人的结局如何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逃往蜀中,长安失守,杜甫因为官职太小,没有被叛军俘虏。这之后,杜甫流落各地,他目睹了安史之乱时期大唐百姓的凄惨现状,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后,杜甫想去灵武投奔朝廷,但在路途中被叛军俘虏,押往长安。767年,郭子仪大军围困长安后,杜甫乘乱逃走。杜甫...
年少读不懂杜甫,读懂已是不惑年
也就是说,年少时候是读不懂杜甫的,想要读懂他,还要等人到不惑之年才行。
杜甫的历史图景:更好地理解杜甫,更好地理解唐代
那么第二个(落差)的话,刚刚王老师讲,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和安史之乱后,在诗歌题材和艺术成就上,实际上是有一个飞跃。杜甫在安史之乱当中写了大量的、关心一般人民困苦的诗篇,大家比较熟悉的像“三吏三别”,那些都是代表杜甫个人最高的成就的诗篇。所以我们在建国以后的一些讨论里把杜甫地位抬得很高,很大一个程度上...
三吏三别
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三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抢票|《杜甫》
“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春夜喜雨”等代表性舞段和杜甫诗作做了更紧密的结合,让观众能第一时间感受到杜甫这一生。“两个杜甫”时而“共舞”,时而跨越时空“对话”,舞蹈、舞美、灯光、服装等舞台元素有机融合,以舞蹈语汇诠释着杜甫的精神世界,窥看到他一个人笔下的唐朝。
“网红教授”于赓哲眼中的白居易和大唐的才子才女们
读杜甫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能够感觉到这个人很苦,但他把苦难变成了自己诗歌的土壤,他不仅哀怜自己,更可怜老百姓。茅草顶被风刮跑了之后,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在夔州居住时,自己穷得上顿不接下顿,邻居家的老太太来打他家的枣子,杜甫也让家人不要阻拦,...
“网红教授”于赓哲眼中的白居易,以及大唐才子才女们
于赓哲:我最喜欢的才子是杜甫。因为他就算自己过得很苦,也仍然关心别人。李白的才华像是天上来的,杜甫的才华是人间有的,杜甫是努力型的天才,他的诗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诗中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共情。读杜甫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能够感觉到这个人很苦,但他把苦难变成了...
杜甫的“三吏三别”和颜真卿的《祭侄稿》为什么都很伟大?
首先分析一下,如果说在杜甫所有的诗歌作品中,“三吏三别”是伟大的作品,这个命题假设是成立的,同样的,颜真卿的《祭侄稿》毫无疑问也是非常伟大的作品。但是如果要联系这两件作品之间的关系,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和逻辑性,就不单单是把他们各自伟大的地方说清楚这么简单了,而是要看到这两个艺术作品之间内在的深层联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