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多年前的寻常月夜,苏轼和好友面临失眠失意
但戏剧如此处理也可以理解,黄州生活将个人境遇改变,苏轼不得不尊重审视自我价值,以及朋友圈。二重空间退隐帷幕,舞台灯光聚集在承天寺。僧人的木鱼和修行的梵唱,早已随夜色沉寂。怀民的屋子,却还亮着。关于“怀民亦未寝”这个情节,到底是不是苏轼的主观臆断,我们未可知。从话剧现场表演来看,怀民是被吵醒的。以苏轼...
古诗文赏析:北宋僧人道潜《口占绝句》
与苏轼、秦观友善。苏轼被贬黄州,他曾千里探访,与苏轼同游庐山。苏轼任职杭州后,与他写诗唱和甚多。后来苏轼被贬到岭南,他也因写诗讥刺时政而受到牵连,被勒令还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受诏归还,仍削发为僧。崇宁五年(1106年)归老江湖。能写文章,尤其喜好作诗,为苏轼所称赏。有《参寥子诗集》。绝句道潜...
于困境中寻找真趣苏轼和八大的“共情”
但当今学者又发现了一位“莘老”——刘挚,亦为苏轼好友。不过,专业界更认同是前者。画中右侧前景一大一小两块顽石静卧江边,野竹从两侧石根处及背后挺拔而出,扶摇直上,挑向两边。左侧上半部呈现远山烟水,与右侧风雨瘦竹遥相呼应,意境悠远。此作的视觉意象开创了中国文人画以竹石寄托情怀的经典图式,对后世产生了...
文人风骨 光耀千年——“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展览走笔
展厅中有一幅《治平帖》,这是苏轼写的一封信札,拜托家乡四川眉山的二位僧人照管先祖的坟茔。这幅苏轼早年的作品,用笔细腻,结字自然,浓淡相宜,赵孟钇其为“世间墨宝”。晋人尚韵,唐人尚法,晋唐书法犹如两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宋人想要突围,只能另辟蹊径。苏轼与黄庭坚、米芾等人选择“尚意”书风,主攻自带抒...
苏轼美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的融合——“三教合一”视角下的旷达超脱
苏轼与僧人交往密切,深受禅宗影响,他的许多诗歌和散文中透露出对生死、荣辱的超然态度,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展现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哲思与对超脱尘世束缚的向往。佛教的空观让他能够在纷扰的世间保持一颗明净的心,这种精神境界在其书法艺术中亦有体现,笔墨间流露出一种...
苏轼格外赏识的六个人
譬如,苏轼与陈师道及颍州僧人结伴游湖时,抓到鱼后又随即放生,“正似此鱼逃网中,未与造物游数外”,这是他写给陈师道的第二首“放鱼诗”了(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在苏轼看来,人在山川自然,也未必能真正与造物融为一体,唯山川中的自然生命才是造物的本来创造;唯怜惜生命,才是真正热爱自然。苏轼正是理解到这点,才有了“放鱼”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旷达之旅
后来,徐太守接到调令,被调往湖南上任了。“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也就是说,安国寺的僧人为表达对太守的追慕,请苏东坡为他们经常相聚的小亭取个名字,苏轼便题写了“遗爱”二字,后来又写了一篇《遗爱亭记》。
宋代一僧人一生只写下一首诗,诗情画意美不胜收,后两句更是被誉为...
“杖藜扶我过桥东”这一句明显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藜杖人格化了,把藜杖写成是一位和诗人同来春游的朋友,一位值得依赖的心思细腻的朋友。杖藜搀扶着诗人一路赏春游春,这使得画面出现了亲切自然的感觉。没有人会总是用追赶的脚步,如果累了,放慢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也许这种体验会比想象中的更要美好更要真切。
北宋蜀洛朔党争|苏轼兄弟和程颢兄弟在其中的作用及影响(下)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苏轼兄弟都是科举出身。而程颐则是布衣出身,并且因为得到当权者的宠幸,才得以跃身龙门,自然心中不平。本来苏轼并非对布衣有偏见,从其交往来看,布衣陈季常、僧人佛印等,苏轼都非常敬重。并非因为是布衣或僧尼而嫌弃,反而交往频繁。主要是性情相投,兴趣相近,再一个就是并非虚伪之人。
苏东坡的人生况味
刚登进士第时,欧阳修介绍门人晁端彦访苏轼。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好朋友,晁端彦常劝苏轼言语谨慎。苏轼说:“我性不忍事,心里有话,如食中有蝇,非吐不可。”眼见国家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苏轼不吐不快,为一生写下了终局的注解。苏轼和苏辙兄弟同赴京城科考。苏轼得了最高等级的三等,苏辙得了四等,仁宗皇帝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