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故事丨拒绝利用神通传教的佛陀
如果依据《杂阿含第一二一二经》、《中阿含第一二一请请经》、《相应部第八相应第七经》的记载,一群五百位比丘的解脱者中,慧解脱阿罗汉的数目高达三百二十位,占百分之六十四之多。而慧解脱阿罗汉,依《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七○经》说,是没有神通能力的解脱者,与之相当的《杂阿含第三四七经》则说,是没有初禅以...
杂阿含经卷九250-255,于心解脱、慧解脱无如实知
故于心解脱、慧解脱无如实知;于彼起种种恶不善法,不得无余灭尽,于心解脱、慧解脱妨碍,不得满足;心解脱、慧解脱不满故,身满恶行,不得休息,心不寂静,以不寂静故,于其根门则不调伏、不守护、不修习;如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
《如何修证解脱道》之三▏四果阿罗汉、五果辟支佛(有声读书)
慧解脱阿罗汉觉悟声闻菩提后,以不能随时取证无余涅槃故,成时解脱——欲取无余涅槃,必须等待舍寿时至;若欲转成俱解脱(兼俱慧解脱及定解脱)者,则于觉证声闻菩提后,加修四禅八定,于修学四禅八定而一一证入时,同时修八背舍,至非想非非想定时,即可证得灭受想定,成为俱解脱大阿罗汉,如是亦名为修。证:慧...
自求解脱,也要使得一切众生求得解脱
同时,佛教所谓的解脱,是重于心一一精神的自在,不受五欲(粗)的烦恼的束缚,便是心解脱,便可离欲界而生色界、无色界,乃至出离生死;若能不受无明(细)的习业及无知的束缚,便是慧解脱,便可超脱生死,乃至成佛。因此,解脱了的人,固然不受生死的束缚,但也并不就是不受生死,为了度众生,他们仍须生死。不过,他们...
圣凯法师:戒律建构与诠释了佛教的神圣性
“慧解脱”是追求精神的升华与超越,但是佛陀以戒、定、慧三学作为解脱道的概括。佛陀当年制戒,其目的在于“梵行久住”、“正法久住”。可见,戒律对佛教徒个人与佛教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戒律建构与诠释了佛教的神圣性。一、僧伽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
永明延寿禅师:诸佛解脱,只令于众生心行中求,不于余处求
台教云:诸佛解脱于众生心行中求者,若观众生心行,入本性清净智(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穷众生心原者,即显诸佛解脱之果。若见众生心空,即见佛国空,即是心行中,求得三种解脱。众生心性,即真性解脱。痴爱,即实慧解脱。诸不善行,即是方便解脱。是知,此一心真性解脱,能空烦恼系缚九结、十使等。如一栴檀树,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香,...
佛教:八正道释义|正语|正道|涅槃|精进|自心_手机网易网
此八正道,可归纳于戒定慧三无漏学。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为戒学,能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得身解脱。正念、正定为定学,修定在于治心,能消除虚妄分别,除去精神上的散乱,而达心解脱。正见、正思维是慧学。慧又名智慧,由定力所证得的大智慧,无漏智慧,明因识果,洞察宇宙真理,破除无明障碍,得慧解脱。
明影法师:略谈禅宗的修证特色
每个学人因地的烦恼和业习各个不同,只有业习和根性比较接近的人才会有大致相同的证悟过程。禅师在内证的深度上与佛是一样的,因为传承的是诸佛的涅槃妙心。但在证取实相和利益众生的广度上,却又与诸佛有着相当的距离。禅宗成就的是慧解脱,不同于诸佛的圆满解脱。
龟兹石窟中的佛陀、声闻、缘觉和菩萨造像
《杂阿含经》也有关于佛不同于声闻和缘觉的品质。“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
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性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中国佛教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一是形成了以融会般若性空论为特色的心性学说,彰显了印度佛教中将人的内在心性作为解脱之道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理论表达因与印度佛教的根本教义“无我”说不合而在印度佛教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它与中国传统的灵魂不死观念和儒家的心性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