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宝:观方太领导力之真修己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
正月初七人日读《论语》,思人之为人
“仁”是如此不易,以至于孔子从不轻许“仁”(《公冶长》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皆曰“不知其仁也”),也不敢自诩“仁”(《述而》“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仁”又是那么容易,以至于“吾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同时是极端的容易和不容易,便是《易》所谓“易”。“道”与“自然”亦如...
“三月不知肉味”“为乐”是关键
《二程遗书》曰:“圣人不凝滞于物,安有闻韶虽美直至三月不知肉味者乎?三月字误,当作音字,此圣人闻韶音之美当食不知肉味,乃叹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门人因以记之。”《二程遗书》、《程氏经说》又曰“三月本是音字”,“三月乃音字误分为二也,不图为乐之至于斯叹其美也,作三月则于义不可”。朱熹曰...
渤海居士冯志亮解析孔子时代的原始儒家学说——孔学之仁的本质
“仁”并不是孔子所认为的最高境界,“圣”才是最高境界。(《论语译注试论孔子》)至此可先做一如下简要归纳:孔学之仁的本质内容,就是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就是实现人生的理想(理性)人格化;孔学之仁亦即实现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具体包括主观“修己”与客观“济众”两个方面,其中主观“修己”是根本;相对于践...
何以为“圣”:理雅各对“圣”与“神”的译解
从《论语》英译本辨析“圣”与“神”,更重要的纠葛还见于“圣”与“仁”的并用或者对应。比如《述而》“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以及《雍也》“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在“圣”与“仁”并用的一段,与《孟子·公孙丑上》记述的“夫子圣矣乎”一样,孔子说自己只不过算是追求不懈、诲人不倦而已(抑为之不...
儒学的命符:“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自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论语·述而》)教学相长,构成了儒家发展的内在动力,传承着儒学的核心思想与价值体系。如此重视教与学的儒家,怎么会允许“不知的他者”存在呢?难道儒家的理想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上》)?
左宗棠与曾国藩比较之新见
被后世奉作圣人的孔子,早已警醒“圣人”名号的空洞与虚假,他自嘲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先秦儒学尊重人性、尊重个性,左宗棠虽然倔强、偏激,但没有压抑,因此整体比曾国藩要阳光得多,也洒脱得多。读曾国藩总感到压抑、挣扎,读左宗棠却酣畅、痛快,原因在此。
《论语·述而》: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17、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释义:孔子说:“说到圣和仁,我岂敢自夸?我只不过是行动起来不知厌倦,教导被人而不知疲倦,仅此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所不能做到的。”...
王齐洲:《大学》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建构
南宋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也参考了二程对《大学》文本结构次序的调整,甚至补写了“格物致知之义”一章,以阐释他对《大学》的理解。《二程集》不过,他对《大学》究竟为何书的认知与二程略有差异,他认为:“《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