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之际汉宣帝庙号为何屡次兴废,难道中兴之主不配拥有庙号?
综上,重建汉家宗庙是部分群雄与刘汉宗室共同的选择,祭祀对象的选择也一致,即皆追奉一祖二宗,即高祖、文帝与武帝。可以发现,平帝以来追尊宣、元、成、平为宗,其中宣帝、元帝由天子世世献祭的改革成果并未得到承认。这一时期的宣帝庙号处于一种被“遗忘”的状态。二、继周与立汉:光武重建一祖二宗制度的原因...
宗庙与天命:两汉之际长安神圣性的移易
易言之,国都与宗庙之间唯一的对应关系,以及宗庙之于国都、王朝的神圣性,乃是在秦汉以来宗庙制度不断演进,特别是西汉末年的宗庙改革中真正确立的。总之,典籍中的经典化描述,理想化的“圣王之制”,以及受此影响而逐渐落定为历史事实的祭政合一的国家祭祀,都标示出西汉后期以降宗庙在国都中的核心地位。所以,可以如是...
“一献之礼”与“九献之礼”:谈谈周代敬酒的礼仪
关于飨礼之前举行的祼礼,贾公彦认为“飨礼无不祼,”但孙诒让认为应当将祼礼算进去。因同样的情况在《周礼·天官·内宰》亦有记载:“大祭祀,后祼献,则赞,瑶爵亦如之。”贾疏云:“大祭祀谓祭宗庙也。后祼者,谓室内二祼,后亚王祼尸。献谓朝践馈献,后以玉爵亚王而献尸。此三事内宰皆佐后。”说明在举...
浅谈古代祭祀文化及祭拜社稷神
其次八卷(卷三七到卷四四,含有司摄事)是有关皇帝在御灵屋祭祀祖先的宗庙祭祀礼。之后一卷是皇帝祭拜先帝陵的拜五陵,二卷是立春之际皇帝躬耕田地的预祝活动——籍田礼。伴随礼制完善而来的,是从唐时起持续至明清时期的礼祀之争,即是否有必要分祭人格化的地土神与作为“地”的至高观念,至明嘉靖九年时的“...
出礼入刑、隆礼重法彰显中华法系理性思辨和实践智慧
《礼记·经解》称:“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正因为礼深入百姓生活,“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所以世人莫不致力于消除失礼的现象:“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
洞天寻隐·学林纪丨礼浸山野:宋代山水画中的礼仪图像研究
北宋《政和五礼新仪》中记载了各种用于国家和政府祭祀的坛,社坛和稷坛是分开的两种坛(www.e993.com)2024年11月7日。无论是皇家祭祀的“太社坛”、“太稷坛”还是地方州县祭祀的州县社坛、稷坛,都没有严格的三级之分。区别只是前者“广五丈,高四尺”,后者“方二丈高三尺”,不及前者一半大小。图像也能证明这一点。根据万笑石的研究,南...
它从历史走来:被文物定格的“山兽之君”|新知
顺天敬神,祝祭有礼1.后母戊鼎商王武丁时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后母戊鼎1939年在安阳殷墟遗址出土,整体造型浑厚庄重,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代表了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铸造水平。鼎,代表着显赫、尊贵与威仪,是古代一种煮食物的器具,同时也是宗庙祭祀礼器。其基础纹...
《论语??先进第十一》26四子侍坐各述己志引发我对“标答”的思考
宗庙之事,如会同:宗庙之事,指祭祀。诸侯时见曰会,众见曰同。端章甫:端,玄端,衣名。章甫,冠名。当时之礼服。愿为小相:相,相礼者。鼓瑟希,铿尔:希,瑟声希落。盖是间歇鼓之,故孔子与二子语,瑟声不为喧扰,而三子之语亦一一入耳;圣容微哂,亦明见无遗。铿,以手推瑟而起,其音铿然。
墨家源流与清庙之守辨析
综上所述,《清庙》篇虽未直接讲述“清庙之守”的具体职务内容,但它通过展现周代宗庙祭祀的盛况,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清庙之守”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其文化内涵。10.“三老”和“五更”是中国古代对年高德劭、经验丰富的退休官员所给予的荣誉称号,常被天子以父兄之礼尊养,用以提倡孝悌之道,并向天下...
图说华夏服饰五千年(3):明清的华美与庄重|服饰之美
明代的祭祀之服仍为冕服,但明太祖认为,“此礼太繁。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也就是说,祭祀时皇帝不穿冕服,还是戴通天冠、着绛纱袍。明九旒冕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皇帝的常服在明初定为戴翼善冠(乌纱折上巾),着盘领袍,饰团龙纹。明英宗将衮冕服的十二章纹加于常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