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家思想说起,剖析春秋时期的教育文化,和国家治理的变化
法家学说认为,人性本恶。追名逐利是人的本性,并且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无论对一个人进行什么样的教育,人的本性都会让他最终选择不择手段的去获取利益。《商君书》中写道:“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此民之情也”商鞅对于人的本性看得很透彻,人永远都不会满足现状。如果饿了就会去找食物填饱肚子,累...
先秦最后一位大思想家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霍布斯首先也对人性进行了“人性本恶”的基本假设,在书里面,他从人性出发来探讨了强权国家的必要性,霍布斯说,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连续不断的企图,就是企图增加权力,也就是掌握财富和人。而另外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欲望。因为在自然状态下,虽然每个人大致都是平等的,所有人拥有大致相同水平的体力和...
另类公知?金灿荣:国人对政府的定义最靠谱!我曾骂孔子因不懂他
其二,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推而广之,将“性本恶”的人,所掌握公权下的政府,视作“必要的恶”,就是一种它们自洽的合理推理。潘恩称:“政府是由我们的罪恶产生的,因为我们不是天使,所以我们才需要政府。但政府也不是天使,因而,对待政府的权力,就需要时时警惕”。《常识》中也有一句话:“政府在最好的情...
先秦的最后一位大儒却教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荀子就是一个彻底的性恶论者,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天性跟凶残的动物差不多,但人类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就在于学习,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和改造,才能把人改造成一个人,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改掉我们身上恶的成分。这就是荀子写劝学篇的原因,荀子是基于人性本恶的角度来论述人要想不同于禽兽,就必须不断的学习,...
如果他没被兄弟害死,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改写
荀子的思想和传统的儒家观点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他认为人性本恶,生而好利,除了道德的教化,还需要用法治来规制行为,主张“礼法并用”,已经初步具有了法家的思想主张。后世儒家甚至不太愿意承认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人。他的门徒中,最有名的就是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法家的典型代表。
贝拉巨著:为何是孔子开启了中国的轴心时代(下)|2024上海书展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发展成为道德完善的君子的潜力孟子因其性善论而知名,这尤其与持人性本恶立场的荀子相对立(www.e993.com)2024年11月26日。孟子相信,每一个人,本性即有德之“端”,也有大量无关道德的其他之“端”。正如葛瑞汉指出的那样,汉语中的“性”(nature)的意思与我们的“天性”(inbornnature)所指的意思不尽一致,而是意味...
美国认为人性本恶,需要法律约束,中国认为人性本善,孰对孰错?
美国认为人性本恶,需要法律约束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美国又是一个移民国家,历史问题比较单纯,美国从建国以来就注重以法治国,法制是刚性法则,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并不注重人性善恶。所以,美国在法治道路上一路高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所以他们认可以法治国。
《剑来》的核心是儒家三四之争,你认为人性本恶吗?
《剑来》一书是烽火戏诸侯的精品,写得很棒。全书以陈平安的四处游学为主线,其核心脉络是儒家孟子和荀子的三四之争。孟子提倡“人性本善”,荀子讲究“人性本恶”。在历史上,荀子的理论和正统不符,算离经叛道。到宋朝,法学彻底败给理学,荀子最终也被赶出文庙。
商鞅和韩非虽均为法家代表,但商鞅更重“法”而韩非则要加强君权
可惜这只是对以法治民而言,臣子由于身处权力中心,时刻有可能攥取权力,危及君权,所以极端重“势”又认为人性本恶且无变善可能的韩非认为,君臣关系只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权力关系,“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
法家之法实现了法制社会?敢不敢再搞笑一点|文史宴
上述例子中,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唯利的,以至于骨肉至亲都不例外;人的本性是愚昧、凉薄的,故而民智不足取。所以,法家对人性本恶的进一步解释即其无为善可能,故而儒家的那一套道德体系应该完全摈弃,进而法家指出“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主张社会的治理需要依靠强大的君主,国家的富强需要强大的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