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超:根本恶的三个层次——一种基于现象之原初显现的重构
而对本文的论证尤为重要的是,康德把这种类似霍布斯意义的自然状态,与文明社会内部的恶习和文明国家之间的冲突并置在一起,共同归入了论证人性本恶的初始性经验证据。]进一步地,鉴于每一个体的成长都在某种意义上复现了整个族类的发展,因此人类的婴幼儿身上必定承载和展现着未经理性规训和文明教化的最原始的人性。《实...
罗冠男:中国传统社会基层治理的法律机制与经验
因此,孔子反对不教而杀,即《论语·尧曰》所说:“不教而杀谓之虐。”而不论是认为人性本善的孟子,还是认为人性本恶的荀子,都认为对人们进行道德教化,可以帮助他们找回善良的本性,或者改变恶的本性。在刑与德的治国二柄中,德无疑是首要的价值取向,最终得出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
人性、文明与法律观念的起源
把法律看作节制人类罪恶情绪的工具以维持社会和谐的人,采用了两个极端不同的出发点,一方面,有人主张人性本恶,不靠刑法约束,任何社会进步都无法达成。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自然创造人类,起初秉性善良,只因罪恶、腐败或其他内在的弱点,譬如贪婪,使人类真正原始的本性受到歪曲,以致需要靠法律严厉的惩罚加以控制。赞同这种对人...
何为人的经济学|斯密|国富论|心理学|道德情操论_网易订阅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斯密反对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之类的说法,他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反复强调,人的一生可能会因社会的塑造而发生改变,也可能受到自身的公正旁观者角色的影响而变化。用一个在学徒制盛行时代的说法,就是人们是“被师傅领进门的”。斯密写作《道德情操论》的目的是希望弄清楚:在我们较亲密的...
疑罪从无还是疑罪从有?两种不同的互动模式
相互信任的互动基于人性本善的预设。不信任则是基于人性本恶的预设。三、师生关系总体来讲是基于认同和基于信任的互动,因为师生之间关系太密切了,互动太多了,如果没有信任,互动成本就会很高。如果师生之间缺少信任,相互当作敌人,这样的教育就一定是要失败的。如果老师非得全方位自己证明自己是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学生非...
李沈阳:荀子人性论的再思考:基于解释人类学视角
可以说,“顺是”是荀子得出性恶说的逻辑推理依据,也是问题所在,正如徐复观所指出的那样:恶是从官能欲望引发出来的,但不能说它本身恶,荀子对人性本恶的判断就出在“顺是”这两个字上(www.e993.com)2024年11月26日。[5]209可问题是:人一定会顺从本能的要求发展吗?根据解释人类学的观点,荀子的逻辑推理没有考虑人性中的文化因素。格尔茨指出...
儒学研究 | 李涛:人性与政治关系的古今之变——以性善论与性不...
现代政治要限制权力,并非因为人性本恶,而是因为人性的无限性和不定性,限制权力的目的仍然指向某种善性。《独立宣言》说:“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幸福或至善仍然是现代人追求的对象,只不过不再是所有人追求相同的幸福,而是每个人选择自己要追求的...
破解全球信任赤字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原因一:人性本恶的假定。基督教的原罪论,体现在人性层面就是人性本恶、权力本恶,于是以权力制衡权力成为一道黄金法则。人性的自私推演出国家利益的排他性,最终导致无政府状态、自助国际体系。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推动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三十年战争又将国家性释放,现代国际关系理念由此诞生。这就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我一直不认为是人性本善,我也不认为是人性本恶,我认为是人性本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性,有些人天性比较良善,有些人天性则比较恶,都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人,天性就喜欢为恶,如果没有法律的威慑,就很容易萌发一些犯罪念头。
“居仁与隆礼——孟荀思想解读”第九讲:王杰教授主讲《孟荀孝道观...
孟子特别说明了仁政与孝的内在关系,强调人性本善,将孝道的基础放在仁爱之上,注重内在的道德感觉。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将孝道的基础置于社会规范和法律之上,强调外在的规则和礼义。这些区别反映了两位儒家大师对孝道和伦理的不同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基础,为后来的儒家学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