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怀才不遇是因为本事太大,还是水平太菜?
为什么《资治通鉴》对于李广的评价也非常高?那是因为《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的,而司马光是司马迁的后代。在司马一族的笔下,李广名将的光彩就这样流传给了后世。虽然本文扒去了李广的外衣,将他说得不怎么好看,但不管怎么说,李广还是一名好的战将。如果他只是战将,而不是统军之帅,跟随的又是名统军之帅,他可能也...
王安石拓边河湟,为什么司马光一定要放弃?
但如果自己付出的代价很大,对主要对手却没造成多大损失和威胁,那就不大划算了。所以,司马光上台之后,全面否定王安石变法,放弃河湟地区,在当时看是一个正常且正确的决定。因为从当时的角度看,在经历了王安石变法的一通折腾之后,需要与民休息,减轻负担,恢复经济。
汉武帝为什么总在春天攻打匈奴?司马光:匈奴女子春天更容易怀孕
另一位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利则以智勇双全著称。他善于运用地形和兵力优势,多次成功抵御匈奴的入侵。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军在燕然山一役中大破匈奴主力,使匈奴元气大伤。此役之后,李广利被封为“车骑将军”,成为汉朝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将领。除了这两位名将之外,汉武帝时期还有许多英勇善战的将领投身于抗击匈奴的事...
骁将李广身经百战,威震匈奴,缘何终身不得封侯?
宋代文献《史记评林》如此说:“李广每战辄北,因踬终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紀九》中说:“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李广真的是每战必败甚至全军覆没吗?细究《史记》,你会发现司马迁仅记载了李广一生中最后的几场战事,且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只摘取或剪辑了李广波澜壮阔一生的几个片...
没文化真可怕,德云社演员兴奋晒锦旗,细看内容却是讽刺他
但是,如果从内容角度看的话,就会有一个很讽刺很幽默的结果,郑好以为送锦旗的人是在夸他,毕竟是将他比作李广,实际上细看内容却更像是在讽刺他,因为拿李广作比,可不是一个好事。二、李广西汉将军李广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以司马迁为代表的一些世家和士族同情他的遭遇,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一些历史学者...
司马光的学术逻辑与唐宋时人对汉武帝的看法:读《制造汉武帝》| 林鹄
其次,辛著花了很大笔墨,论证单从《汉书》的记载中,根本看不出武帝晚年曾有悔过之举,以此说明这是司马光仅凭不可信的材料编造的故事(www.e993.com)2024年11月15日。不过,辛著的论证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我们先来看《汉书》中的两处记载。《汉书·西域传下》称汉武帝在贰师将军李广利投降匈奴后,“悔远征伐”,发布轮台诏,“深陈既往之悔”...
“李广难封”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
上图_《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李广:看来我是我的问题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有学者就认为,“李广难封”实际上正是李广性格所致。也就是说,造成这一悲剧的人,恰恰是李广自己。这么说,有依据吗?我们不妨就拿李广与卫青做一下对比。卫青是什么性格?《资治通鉴》...
四大原因浅析李广为何封不了侯?
司马光告诫人们要学会打仗,而不是学李广:“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第二,糟糕的战略规划气度决定格局。客观来说,李广有将才,能冲锋陷阵,能打胜仗,但缺乏指挥千军万马的战略规划能力,骁勇善战,不能胜任统帅之职。尤其是李广爱,逞匹夫之勇,往往陷入绝境...
专访|李凯:柏杨是当代作家说史,司马光是古代史家教育帝王
我们明确,柏杨是当代作家说史,司马光是古代史家教育帝王,其言论的初衷就都能理解了。澎湃新闻:《资治通鉴》问世后,南宋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明朝王夫之《读通鉴论》是举世公认的两部相关辅读、研究的权威著述。柏杨对王夫之、胡三省们的评价为“终其一生全副精力集中在狭隘的民群和儒家主流利益之上……小民疾苦...
复盘西汉大将李广家族:三代人的悲剧
也许是年龄的差异,使祖孙两人作出了不同的抉择——李广一生中最后一战迷路失责,时年已经60多岁,对于命数只有叹息和接受;而李陵此时才35岁左右,血气方刚,并不甘心就此服输,保住性命或许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如同司马迁后来为李陵辩护所说,他不死,是想找机会重新效忠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