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本要寻死,为啥都寻出了工匠精神?
这个现象在欧洲也发生过,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讲述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发表后欧洲开始模仿维特自杀,这种自杀模仿现象因此得名“维特效应”。在这一点上说,我们严格控制哪些有自杀、厌世、暴力诱导的文艺作品,弘扬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当然,为了美而自杀毕竟只是心理基础,而真正导致自杀...
革命诗人石川啄木:社会主义是我思想的一部分
此时的啄木对翻译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评论家高山樗牛(1871-1902)的思想产生共鸣。可惜1902年樗牛因结核病英年早逝。这年又发生了著名的足尾矿毒事件,16岁的啄木为灾民在街头卖报筹款募捐。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河上肇也同样在足尾矿毒事件中捐出了自己所有的衣物。啄木与河上肇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
荐读|中德文化丛书·郭沫若的德语著作翻译与德语世界的郭沫若
四、郭沫若的德语学习与德国精神给养第一章郭沫若与歌德一、郭沫若翻译《浮士德》(一)郭沫若翻译中的移情与共感(二)《浮士德》郭译本的译文语言特色(三)《浮士德》翻译与郭沫若创作和研究之间的互文性关联(四)对张荫麟有关郭沫若译本的评论之研究二、郭沫若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译本(一)“纯...
冯至:一个沉思者的精神超越与生命探求
如果说对鲁迅的《一件小事》的喜爱,彰显了冯至独特的自省气质与平民关怀,透露了他对“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的先天偏爱,那么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后,他对郭沫若诗集《女神》以及郭氏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热爱,则展露出他深藏在理性面目之下的浪漫主义情怀。而这种深沉的浪漫主义情怀,正是他走上诗人之路的内在动力。...
写给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颂歌
纵观中外文学史,书信体小说最适合于展示人物细腻复杂、变幻不定的内心世界,卢梭《新爱洛绮斯》、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堪称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在陈家桥的这部新作中,由于情窦初开,由于各自的矜持和羞怯,程志刚和李义兰几乎没有感情的直接倾诉,读者只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蛛丝马迹,这也许正是陈家桥的用意,用文字唤...
写给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颂歌——长篇小说《山河人间》读后
纵观中外文学史,书信体小说最适合于展示人物细腻复杂、变幻不定的内心世界,卢梭《新爱洛绮斯》、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堪称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在陈家桥的这部新作中,由于情窦初开,由于各自的矜持和羞怯,程志刚和李义兰几乎没有感情的直接倾诉,读者只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蛛丝马迹,这也许正是陈家桥的用意,用文字唤...
未曾停歇的精神之旅——冯至创作的生命坐标与现场
文学地理的意义追问强调的是回归生命现场,而从“版图复原”“场景还原”走向“精神探原”,还原作家生成背景和生命现场,终极目标在于生命之意义的追溯与追问。在这里,我们将借助文学地理学的理论、视角与方法,回归到冯至经历和创造的生命现场,特别是回归到冯至称之最怀念的地方——20年代的北京、30年代前半期的海德堡...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译名之争
总之,用现在的词义斟酌,原译“少年维特之烦恼”可能失之“年少”,措辞“青年”或较贴切;而“烦恼”在维特的具体情境中显得有点“太轻”。然而,措辞“痛苦”恐怕不仅有点“不合情理”,而且也有点过“重”,因为维特失恋从“烦恼”到“苦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后因“痛苦”而采取的举动,应是短时的...
《4.48精神崩溃》绝望又无比美丽
4.48是凯恩时常醒来的时刻《4.48精神崩溃》借鉴了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写出一位患抑郁症的姑娘自杀的心理体验过程。剧名来自于时间,凌晨4点48分,是萨拉·凯恩在患抑郁症期间时常醒来的时刻。全剧的中心人物是一个承受着巨大精神折磨的女人,在“偷生”与“求死”的挣扎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人都试图劝说她,...
两种精神 三个旨在
凭借着两种精神:一是中国人素有的吃苦耐劳、锲而不舍、兢兢业业、不懈进取的民族精神,亦即我们常讲的愚公移山精神;二是德国人世所称道的脚踏实地、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在顾正祥自视为终生大业的《总目》编撰中,这两种精神可谓完美结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