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罗生门”:汉代“巫蛊之祸”的书写方法
《隐藏的历史》一书作者、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J.Boorstin)也认为,对于过去,我们所知极为有限。认识过去须依赖过去的各种残存物,而残篇断简及残存物之偶然性,却暗示了岁月如何摧毀我们认识过去的重要线索,甚至将我们引入歧途。丹尼尔·布尔斯廷的《隐藏的历史》英文版书封。研究这段去古不远的...
国产剧流行词盘点:“癫剧”遍地,“待爆”横飞
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在《幻象》里提到过一个概念叫“伪事件”,指的是有一类事件是被人为地塑造出来,目的就是为了流量传播,这类事件和现实的关系通常是暧昧的、模糊的,并且最终指向自我实现的预言。而癫剧、伪大女主和待爆这一类词语刚好落入这个范畴。这足以提示我们,一切流行的东西可能原本只是幻象。主体...
写于60年前的“爽文”,竟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嘴替”
写于60年前的“爽文”,竟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嘴替”2023年11月15日,第二十四届深圳读书月评选结果揭晓,由新经典出品的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的《幻象》入选“年度十大好书”。在颁奖词中,评委马培杰写道:“很难想象这如手术刀般精准的描述分析来自60年前。当技术将我们推入社交媒体时代,各类伪事件呈指数...
夜·深读 | 音乐成了情绪的镜子
幻象(节选)[美]丹尼尔·布尔斯廷符夏怡译只在特别的正式场合才能听到音乐的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在音乐会上听现场表演时,我们希望音乐本身为我们制造气氛。音乐本身就是事件。在音乐厅里,人们听到的完全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在那一刻所能表达的一切。在家里,人们
胡泳评《幻象》︱到处都是形象,现实在哪里?
六十年前,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Boorstin)在《幻象》(TheImage,1962)一书中试图通过“我的个人经历:我看到的广告牌、我读过的报纸杂志、我听过的广播节目、我看过的电视节目、我看过的电影、我每天收到的邮寄广告、我在店里见过的商品、对着我讲过的销售话术、我听过的对话、我在身边感觉到的种种渴望”...
“特种兵旅游”兴起迷思:现代旅行正在沦为同义反复?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博物学家、普利策奖得主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J.Boorstin)就已预言:我们正在经历旅行的消逝(www.e993.com)2024年11月3日。在《幻象》中,布尔斯廷认为现代游客的旅途中被填满了伪事件。旅游团的兴起、打卡地的走红,这些让旅行者看到的只是被特意安排的节目。人们开始相信,两周内就能体验冒险的一生...
为什么我们确实旅游了,但又好像没旅游?
文|丹尼尔·布尔斯廷旅行最古老的动力之一,就是为了看看陌生的事物。我们总以为在另一个地方事情会有所不同。“旅行,”笛卡尔在17世纪写道,“几乎就是和生活在其他世纪的人对话。”由于饥饿、恐惧或受压迫而上路的人,希望新的地方更加安全,更能吃饱饭,更加自由。生活在安全、富足且体面的社会中的人之所以旅行,...
刘海龙、方可成谈《幻象》:在信息焦虑的当下,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信息焦虑和不确定性,可能是我们当代人生活的共同感受。面对真伪难辨的世界,我们时常感觉“生活在幻象中”。这种感觉其实并非当代人独有,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幻象》中便已预言这种心灵困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阅读《幻象》,丝毫不觉得它过时,处处都能看到当代生活的影子。这本书...
李公明︱一周书记:新闻制造的美国国家幻象与……被遮蔽的真相
《幻象》,[美]丹尼尔·布尔斯廷著,符夏怡译,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2023年7月版,336页,69.00元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J.Boorstin)的《幻象》(原书名TheImage:AGuidetoPseudo-eventsinAmerica,1961、1987)是一部关于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化转型的重要著作,产生过很大影响。
走出信息茧房要学会否定自己,接受我们不愿接受的东西:来自《幻象...
这些句子能让我们联想到许多现状,但它们其实出自一本出版于60多年前的书——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博物学家、普利策奖得主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J.Boorstin)于1962年出版的《幻象》(TheImage)。他在本书中从新闻、名人、旅行、流行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了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今年,《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