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跨海大桥长啥样?建筑的艺术,洛阳桥和戊己桥
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六十年代重新建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全面重修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洛阳桥,泉州市22个世界遗产点之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显著的文化地标,也是泉州泉州旅游的必到打卡地。泉州人说: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余光中在...
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 洛阳桥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因其址为古万安渡口而得名,是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的“超级工程”。蔡襄,福建莆田人,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曾两任泉州知府,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旧时洛阳江南北两岸设渡口渡人,每遇飓风大作,沉舟而死者无数,因此渡口取名“万安渡”,祈望万古安澜。早在宋初即有民间在万安渡口架木...
泉州洛阳桥有一重修碑刻
这块碑刻位于泉州洛阳桥,题为《万公祠记》,题款为“乾隆壬午年正月长白嘉谟撰”,记载了清乾隆年间重修洛阳桥万公祠的事情。我市文史学者介绍,该碑撰写人为清代泉州知府施嘉谟,亦是清乾隆年间的象棋名家。“乾隆壬午年”为清乾隆七年(1742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了解,洛阳桥万公祠祭祀的是明代抗倭英雄...
来了泉州才知道,洛阳桥不在洛阳,而在泉州
洛阳桥历代屡有修缮,明宣德六年至九年(1431-1434),晋江巨商李俊育和僧人正淳,斥巨资,对洛阳桥进行大修。桥墩那个大石板是宋代的基础,上面那个顺丁叠砌的基础是明代李五增高的桥墩,增高三尺(约一米)。实物图和示意图对比着看,就能知道哪部分是明代增建了。如何使桥基稳固于江底河床之上?造桥者想出一绝妙点子...
洛阳桥,跨江接海第一桥
于是,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种特性,发明了“种蛎固基”法。明王慎中《重修泉州府万安桥碑记》记载:“盖蛎附址石,则涂泥聚,而石得相胶蟠以固。”洛阳桥基历时千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方法,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可以说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
八闽文脉·向海 | 洛阳桥: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
在洛阳桥尚未修建之时,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亦名洛阳渡)(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在没有洛阳桥前,万安渡的潮水如瀑悬空、汹涌叫嚣。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泉州万安渡,水阔五里,上流接大溪,外即海也。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五代清溪(即安溪)县令詹敦仁曾到渡口亲身体验过,并在《洛阳渡看潮有感钱塘潮而作》一...
明代泉州大商人李五 乐善好施重修洛阳桥六里陂
明代泉州大商人李五乐善好施重修洛阳桥六里陂名人简介李五,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九年(1386年)农历二月初三,卒于明英宗天顺二年(1457年)农历九月初六,泉州府晋江县二十九都和风里凤池乡人,为今晋江市池店镇池店村李氏村民的三世祖。李五一生历经“八朝七帝”,终生未仕,始终以商人的身份拼搏、活跃在明代早期的...
洛阳桥:宋代贸易热潮中诞生的“海内第一桥”
宋绍兴八年(1138年),因飓风侵袭,桥体遭受毁坏,郡守赵思诚作了首次修缮;明宣德年间,泉州知府冯祯命巨贾李五(字俊育)捐资修桥,泉州通判朱旭“命僧正淳主其事,累石增高三尺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月,总督姚启圣、提督万正色也曾重修洛阳桥,当年十二月竣工……一代又一代泉州人对古桥的维护与...
洛阳桥:洛阳古桥共潮生
于是,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洛阳桥(时称万安桥),历经七年,耗银千万,不仅建成了这“海内第一桥”,还在桥梁建造过程中实现诸多创举。在近千年的时光里,洛阳桥损坏多次,几番重修。如今,望向这座宏伟的洛阳桥,笔直的石板在一座座船型石墩的承载下绵延至对岸,石桥跨江接海,气势磅礴,每一处构造都凝聚着先民...
洛阳桥:集万民之力营建的“桥中状元”
明宣德六年(1431年),泉州知府冯祯发现桥的“旧址低下”,潮水一至桥梁就会被淹没,遂命巨贾李五(字俊育)捐资修桥,泉州通判朱旭“命僧正淳主其事,累石增高三尺余”;景泰四年(1453年),洛阳桥三水道石梁俱断,泉州知府刘靖、同知谢琛重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五月,泉州知府方克修,八月竣工;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