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研究 | 陈赟:“内圣外王”与中国思想中的秩序结构
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挺立自己的道德人品”,而外王则见儒家之政治理想,“落在政治上行王道之事”;内圣就是“内而治己,作圣贤的工夫,以挺立我们自己的道德人品。‘外王’就是外而从政,以行王道。”即便如此,牟宗三还是看到,“内圣的工夫是每个人都能作的……外王就不一定了”“内圣的工夫不但是...
张呈忠评《荆公新学研究》|内圣外王的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命运
与道学试图在内圣的基础上建立外王不同,作为制度儒学的新学是既追寻其超越的天道根据,又寻求内在的人性基础,以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实践为目标。也就是说,王安石对于人性的探索服务于制度变革的整体目标。就连王安石的圣人观(即理想人格)都颇具改革家的本色:仅有个体道德的完善不足以成为圣人,圣人必须因时救弊,“他心...
儒学研究 | 张培高:“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学之专指
同时,从元以后儒者的论述中可知,他们对“内圣外王”的理论有高度自信,实已把“内圣外王”作为儒学的专指。“内圣外王”之含义在儒学内部的演变入宋以后,儒者们虽然大都赞同以“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学,但对“内圣外王”的理解在不同时期又有所侧重。大体而言,宋至晚明前强调“内圣”者多。例如《二程遗书》卷...
方太的“内圣外王”之道:文化即业务
这样的努力探究,都指向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这应该就是以方太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取得成功的“内圣外王”之道!排版
儒家的人格审美意识
从孔子到阳明,儒家的人格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孔子为中国人的人格审美意识奠定了内圣外王的基本格局,宋儒实现了人格境界的超越性追求,到阳明时又把这种超越性收归本心,突出了人格审美中自我生命的自主性。而美善合一,则是贯穿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的价值主线。由上述儒家人格审美意识的发展演变的...
朱璐|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之言说
儒家学说主要是内圣外王之学,其中,内圣的主要内容为善养心性、修为道德;外王讲的是事功,儒家主张以内圣之修为而取得事功的成就(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如周桂钿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一书中指出,“外王就是政治哲学”。儒家内圣思想的某些元素,如格君心之非、儒生的仕道取舍、政治气节、为天地立心的自道意识、民胞物与的价值关怀...
生生与当代君子
????生生是世界秩序的实质,是现实道德展开的基础,君子把握此生生之道,故可推展出此世的德行。君子需要以生生为体,而生生所展现的生命的冲动与秩序,落实到君子身上就是“有为”。当代君子需要明生生之体,成有为之用,将禀得天地的生生之德落实到现实的功业当中。中国古代哲学特别强调“内圣外王”,当代君子...
40岁才明白,原来大成者一生都在修这4个字
内圣是成己,外王是成物。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标。没有自修的高洁的品德,没有以身作则,是不可能做到外王的。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关键在于自己,在于内修。所以,有句话是这样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说我想要成为一个仁者,仁就会来到我身边。内圣与儒家思想里的“格物、致知、诚意、...
吕祖云:大学一书,儒教内圣外王之道也。 浅谈儒家文化解说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虽语出庄子天下篇,而却最能表现儒家之学。内圣,是内而成就圣贤之德;外王,是外而推行仁政王道。如就大学八条目而言,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至于修身,属内圣;由修身推而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属外王。内圣成德之学内圣之学,以成圣、成贤为目标。儒家认为人人都可以成圣贤,都可以通过道德的...
梁涛| “内圣外王”的本来含义
就庄子而言,不可能有内圣外王的理想,黄老由于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的思想,表现出兼容并蓄的学术倾向,形成以道家为主而融合儒法的黄老思想,其提出内圣外王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合理的。司马谈称黄老道家“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前者指黄老道家在超越的层面要求明乎天地之德,达至虚静恬淡寂漠无为的境界;后者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