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宏观治理思想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指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其中的圣人可以解读为宏观政策制定者或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道德经》中具有多方面体现。第四十九章指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要求国家要没有选择性地善待他人。第八十一章指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
《道德经》第十一章——“无”中的大智慧:空间与实用的完美交融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恰恰道出了“有”与“无”之间的深刻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正是这些看似“无”的部分,在默默地发挥着它们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再来看看现代社会的一些实例。比如,智能手机,那个薄薄的屏幕和内部复杂的电子元件之间,留有空隙,正是这些“无...
道德经第十五章解析
简单而言,一个人要给自己空间,需要保持容释、淳朴、旷达的心静,而不能僵硬、狭隘、刚愎、排外。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认识到能够进步的地方,也才能有进步、有未来、有发展,以利于生命的延续。例如一只杯子,只有当它没有满的时候,才有空间,人们才会继续用它;一旦它装满了东西,就难以承载更多,那它的作用...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矣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评析:老子在这一章谈到了人性的弱点之一:不懂装懂,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其表现是刚愎自用。在前边的章节里,老子曾提出过“自知者明”的观点,这一...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善抱大道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抱大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道德经最难的一章,暗藏神的秘密?不懂前8个字的凡人易遭反噬?
目前,《道德经》第一章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传世版,也就是市面上通行的版本;另一个则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两个版本虽然只存在着字词之间的差异,但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帛书版的《道德经》第一章才是贴合老子思想的。《道德经》一开篇就直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玄德之道,道如母,德如父,物是己身,器是己心
这是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大德之道,也可以叫做玄德之道。,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什么是物?什么是器?道生万物,德畜万物,物形万物,器成万物。万物皆有道,万物皆含德,万物皆是物,万物皆是器。道如母,德如父,物如己身,器如己心。
老子哲学构成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基因的成分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有句:“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中,“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句,现被用来形容文学艺术作品的表现与表达之诠释和提示的评论语。它形象也准确地揭示了文艺作品中的深层意蕴,尤其诗歌与绘画,其惚...
怎么理解《道德经》的“上善若水”一章
——《道德经·第八章》我们首先看第一句,意思是:最上等的“好”就跟水一样。水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处在大家不愿意待的低处,因此最接近“大道”。而对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就在于第二句:选择居所时随遇而安,心态保持平静深沉,与人交往讲究同理心,说话平实而有信用,处理政务无为而治,做事情量能...
《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宏观治理思想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指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其中的圣人可以解读为宏观政策制定者或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道德经》中具有多方面体现。第四十九章指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要求国家要没有选择性地善待他人。第八十一章指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