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当苏轼遇见王安石
王安石在江边接到苏轼后,跟他打招呼寒暄:“好个翰林学士,我早早地就在这里恭候你了。”苏轼却一句客套话也没有,反而对王安石说起一桩古怪的事:江西抚州出产有名的“杖鼓鞚”(一种鼓类乐器),淮南有大富商愿出高价求购,听说有抚州人家藏了一件祖传杖鼓鞚,富商便不远千里来到淮南登门求售。但当富商敲击了一...
“嫦娥”“苏轼”共贺中秋 ——戏歌MV《千里共婵娟》的创作故事
苏轼的造型也煞费团队心思,衣服是宋制襕衫,弯头竹杖是从云南订购,尽量复原了历史书上的苏轼画像。MV通过穿越的剧情,让“嫦娥”从天上降临美丽镇江。她在繁华的夜景下,看到一对情侣,心中也有所触动。苏轼则是来到江海之门,看到日新月异的发展新貌,发出感慨。创作中,团队想着重宣传镇江“诗词之城”和“金山”两...
千古宋词,成就最高的28首山水词,苏轼一人独占三首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宋·葛长庚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词的上片写旅途中的别情。好友中...
音乐诗剧《人生的盛宴》:“小而美”的苏轼题材创作
要知道,苏轼在写下“明月几时有”的《水调歌头》名篇时,词前小序明确写着“兼怀子由”;苏轼做出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感叹,也出自《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的盛宴》从苏辙的视角展开,让童年、青年、中年的苏轼与苏辙同时登场,苏辙向不同年龄段的苏轼发问,讲述苏轼的一生。从童年开蒙到参加...
未来讲堂之宋词诵读与赏析(39)——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
这首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张偓佺,即张怀民,与苏轼同为被贬官员,比苏轼晚三年来到黄州。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十一月,张怀民在新居西南筑亭,苏轼为其命名“快哉亭”,并写下这首《水调歌头》相赠。快哉亭建在江上。词的开篇,苏轼描绘了亭中所见景观,“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登上这座小亭子时,天...
辛弃疾少见的中秋词,内容奇幻无比,想象力超越苏轼《水调歌头》
比如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以及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这些诗词都借中秋节之机,寄情于高悬夜空的明月,抒发自己渴望与家乡亲人团圆的情思。南宋第一词人辛弃疾,也写过一首中秋词,名为《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这首词近年来已被收录进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家国情怀与人生哲思
宋代文坛巨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是这样一首跨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的佳作,它是一幅中秋月夜的心灵画卷,是苏轼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独白,展现了他对家国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生宇宙的深邃思考。附上原文: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
“小而美”的苏轼题材创作
在苏轼耀眼光芒的映照下,“三苏”中的苏辙(苏子由)往往被现代读者忽视,普通读者也不太了解他与苏轼之间亦兄弟亦知己的情谊。要知道,苏轼在写下“明月几时有”的《水调歌头》名篇时,词前小序明确写着“兼怀子由”;苏轼做出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感叹,也出自《和子由渑池怀旧》。
中秋佳节,共赏《水调歌头》:一首词,千年情,无人能及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自幼聪明过人,才华横溢,曾因直言不讳而遭受政治上的挫折。苏轼的性格直率,不拘小节,这种性格使他在官场上屡遭排挤,却也使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1076年的中秋,苏轼在密州...
月影思绪: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的诗意
苏轼是被广大读者所喜爱的文学巨匠之一。他的诗词充满了情感与哲思,其中《水调歌头》这首词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简洁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月亮的追问和对人生的思索。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夜晚,作者仰望着皎洁的明月,不禁产生了对月亮存在的疑问。这种追问并不仅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