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宋词,成就最高的28首山水词,苏轼一人独占三首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宋·葛长庚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词的上片写旅途中的别情。好友中...
辛弃疾少见的中秋词,内容奇幻无比,想象力超越苏轼《水调歌头》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三句,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我欲乘风归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展现了词人超越尘世的想象。但是辛弃疾更为激进,他不仅想飞到天上俯瞰河山,还欲挥斧砍去月桂树,以免其遮挡视线。这种想象之大胆,其实是远超苏轼的。关于“月桂”所代表的暗喻,学者们多有解读。...
未来讲堂之宋词诵读与赏析(39)——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此词牌的代表作品。这首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张偓佺,即张怀民,与苏轼同为被贬官员,比苏轼晚三年来到黄州。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十一月,张怀民在新居西南筑亭,苏轼为其命名“快哉亭”,并写下这首《水调歌头》相赠。快哉亭建在江上。词的开篇,苏轼描绘了亭中所见景...
月影思绪: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的诗意
《水调歌头》中的这句诗还展示了苏轼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宇宙的敬畏之情。他用“明月”和“青天”来描绘夜晚的宇宙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表达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苏轼善于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与思想,通过对月亮的描绘,他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宇宙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广泛认同...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中秋苏轼的茶眼乡思
这是丙辰中秋《水调歌头》的前奏、铺垫。苏轼密州的工作非常繁重,蝗灾和旱灾相互攻击这块贫瘠的土地,百姓四处逃亡。苏轼自己“斋厨索然”,“揽草以诳口”。故人,故国,风雨对床的子由,都是代表故乡的符号,会导向苏轼去到酒那里。丙辰中秋之饮,是苏轼一生饮酒的最高点。
苏轼与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
时光流转,至公元1077年,苏轼赴任徐州,苏辙改官南京签判(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兄弟俩终于在徐州共度中秋。欢聚之后又将离别,苏辙难掩忧伤,作《水调歌头》:“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玉粲,相对永登楼”。苏轼写下一首《阳关词·中秋月》,通过对中秋月夜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与弟弟苏辙重逢后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相聚无...
中秋时节,浅谈苏轼与茶那些事儿
这是丙辰中秋《水调歌头》的前奏、铺垫。苏轼密州的工作非常繁重,蝗灾和旱灾相互攻击这块贫瘠的土地,百姓四处逃亡。苏轼自己“斋厨索然”,“揽草以诳口”。故人,故国,风雨对床的子由,都是代表故乡的符号,会导向苏轼去到酒那里。丙辰中秋之饮,是苏轼一生饮酒的最高点。
唐朝名相一首中秋诗,比肩苏轼《水调歌头》,媒体引用的频率极高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至今已问世948年。其中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近代以来,因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反复出现在舞台剧和影视节目之中,在民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手足断,安可续!骨肉离,怎能合!5首诗词:史上最深沉的手足情
从小,我们就听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是曹植作诗避七步之险。由于嗣位之争,曹丕对曹植怀恨在心。因此欲灭之而后快,一次他让曹植七步为诗,曹植若不能成诗便杀其,曹植在七步内便成诗。其诗曰:“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0多首诗词+20多首曲目现场演奏 《人生的盛宴》诗意讲述苏东坡...
剧中既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无穷韵味,也还原了“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创作故事,还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苏轼、苏辙兄弟俩的亲情和知己之情呈现在舞台。而当演员们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苏轼经典作品时,观众席里不少小观众,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念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