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主张发掘定陵,是为了找寻《永乐大典》的真迹吗?
吴晗当时是明史专家,为了能够获得明代帝王的一手资料,帮助自己的学术研究,吴晗是极力倡导挖掘帝王陵墓的;郭沫若作为历史学家,还是文学家,寄希望能够通过帝王陵的发掘,找到自己向往已久的《兰亭集序》原本。这份报告,在当时就受到很多历史考古学家的反对,支持开挖与反对开挖的争论僵持不下,郭沫若和吴晗列举了很多发掘皇陵...
当年郭沫若发掘定陵,万历骨架被烧棺椁变家具,三千文物大半受损
由于他们的考古意识不高,又缺乏专业的指导,对定陵的发掘出现了很多低级错误,包括发掘方式不科学,态度不端正等等。当时郭沫若挖掘定陵的消息传开之后,引来了很多群众的围观,这对于一座帝王陵墓的发掘来说本是不应该发生之事。而最为严重的是定陵中文物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这源于一些人对文物并没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当时...
1956年,郭沫若主张挖掘万历皇帝陵墓,开墓后文物尽毁,惨痛教训
得到批准后,郭沫若等人就兴致勃勃的向明长陵出发,他们幻想着这次考古行动,必然能顺利完成。到了地方后,他们专门找到附近的村民,来进行考古挖掘工作,结果却发现,他们找不到陵墓的位置,考古工作进展非常缓慢。在经过调查讨论后,觉得应该先挖掘其他陵墓,这样能积累些经验,然后再寻找长陵挖掘,避免出现意外,看着迟迟找不到...
明十三陵中定陵被发掘,过程中怪事频发,至今都无法合理的解释
在经过充分的准备与协调之后,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17日正式启动,白万玉负责现场的指挥与调度,郭沫若、吴晗等人也全力参与其中。挖掘定陵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寻找到定陵的入口,而这一步骤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经过长时间的勘探,专家们在东南城墙的一个角落找到了一个石块,上面刻有“隧道门”三个字。这个发现令他们感到...
1957年,定陵挖掘的罕见镜头,万历的遗骨照,郭沫若现场指导
1955年,一份有关发掘长陵的请示报告呈交国务院,期望对明成祖朱棣之陵墓予以发掘。提出此请示的人包括郭沫若、吴晗等。而吴晗身为专攻明史之人,这或许阐明了其发掘明十三陵的缘由。然而此消息一经传出,便受到考古界的抵制。当时担任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与考古所副所长夏鼐均持反对意见,且二人还对吴晗加以劝说,望...
郭沫若为何执意要打开定陵?导致大量文物损毁,成为一场考古悲剧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各领域的专家均希望能够今早做出一番成就,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考古专家们,便力求尽可能多地发掘古墓,以此实现对历史的深入研究(www.e993.com)2024年11月3日。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受厚葬文化的影响,一般来说,显贵之人的墓葬中必定会有着无数珍贵文物,而帝王陵墓内,更是有着数不尽的珍贵宝藏,这也使得专家们将目光,放置在更...
秦始皇死亡之谜被揭开?郭沫若:被人用条3寸长的铁钉活活钉死的
郭沫若:被人用条3寸长的铁钉活活钉死的秦始皇,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也是秦朝的开国君主。然而,关于这位传奇人物的最后时刻,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尤其是他的逝世原因,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基于对秦始皇性格的深入剖析以及对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提出了...
考古往事|1956年挖开的一座帝王陵墓 竟成考古史上一大悲剧
据知情人士透露,60年前最早确定要发掘的并不是定陵,而是明永乐皇帝的长陵,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想要找到下落不明的《永乐大典》。在挖掘定陵的决策过程中,有几个关键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作为明代文化研究的专家,郭沫若对明定陵的研究和挖掘充满兴趣。他认为,通过...
大明皇帝朱棣陵墓:郭沫若提议发掘,结果考古队发掘三日被迫匆匆撤离
棂星门1955年10月,郭沫若等人向国家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后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示,“原则同意。”由于长陵规模实在太大了,为了保证发掘计划顺利进行,考古工作组先期派一支试掘小组,然而这支试掘小组仅发掘3天就匆匆撤走了。
老照片再现定陵发掘全过程:郭沫若亲自指导,代价惨痛,图9裸手取...
发掘现场大明定陵,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陵墓。定陵的发掘早已被定性为新中国考古历史上的一场灾难,从此考古界形成一个共识,不可轻易发掘帝王陵。鲜为人知的是,定陵的发掘只是一个替代品,郭沫若、沈雁冰等人最初向国家提交的发掘计划是朱棣长陵。由于长陵试掘失败,故发掘了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