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之“美”释义--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美德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即对美有所得。“德”,《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从彳(或从行)、从直、从心,升也。“德”也有“得”的意思,就是实现了所要得到的东西。如《管子·心术上》所言:“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在古代思想家那里,“德”更多是与“道”联系在一起,德就是得道,即...
张锦枝:对朱熹解释思想的再思考———以《大学章句集注》为例
在笔者看来在对朱子解释思想及解释意义的一些问题上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首先,与其将朱子的解释作品理解成一个已然的结果,不如说朱子的解释作品是一个解释过程的展现;其次,朱子的解释目标在“圣人本意”,但是朱子解释追求本意的解释目标和实际效果并不能等同;最后,朱子解释思想的统一体中,不仅存在着解释目标和解...
...史静寰:走出“中国学习者悖论”——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解释...
借助哲学上具有普遍意义的主体性概念框架,综合考量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情境对中国大学生学习的双重影响,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对CCSS数据的简要分析,初步构建起对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进行解释的框架,并概括为:“学思结合”的认知策略、“内圣外王”的学习动机以及“敬师乐群”的校园人际交往。这一框架运...
哲学研究 | 姜海军:和而不同:邵雍、程颐的易学诠释及思想之比较(下)
程颢称赞邵雍之学为“内圣外王之道”,尹焞也认为,“康节本是经世之学,今人但知其明易数,知未来事,却小了他学问”,黄宗羲指出:“《皇极》包罗甚富,百家之学无不可资以为用,而其要领在推数之无穷。”可见经世致用才是邵雍易学的目的,朱熹弟子蔡元定也说:“康节之学,虽作用不同,而其实则伏羲所画之卦也,...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共同伦理-光明日报-光明网
进而,李二曲强调的明体适用的学问,明体适用的学问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内圣外王。通过对宋元明时期性理学空谈的批判和超越,反回到先秦的孔孟儒学。他认为只有具备悔过自新,才能把握四书五经的深刻含义。他通过明体适用和悔过自新,不仅针对当时社会的问题和人心的缺点,而且从新的视野探索了内圣外王的问题。李二曲竭尽...
文化之约 | 听王蒙讲中华文化的特色与生命力
这句话恰恰说明了孔子为什么能成为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内圣外王,不掌握任何权力,以自身为典范,挽救社会的风气(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孔子想要力挽狂澜,使中国回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一”的阶段。他言传身教,不仅将道理讲给人们,还以身作则告诉人们饭该怎么吃,什么是孝顺……
东西方哲学、宗教与文化对“爱”的诠释
孔子的“仁”是由殷周畏天命到周公敬德保民发展而来。它是一个由天到人的法天功利性再到人的纯粹道德主体性自觉意志的发展,也是孔子内圣外王、经世济民、拨乱反正的主张。在《论语》中,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
《中庸》诠释的新面向
四库馆臣言:“迨有宋儒研求性道,(《中庸》)始定为传心之要,而论说亦遂日详。”也就是说,自宋之后,《中庸》一直被视作“言性之书”为学人承继和诠释。而夏良胜则有意改变这一认知传统。他认为,朱子平生用力尽在《大学》《中庸》二书。真德秀作《大学衍义》,推衍朱子内圣外王之学,唯独《中庸》,以往...
唐河:“友兰故里”中国哲学文化名片的继承与发扬
“外王”指涉人伦日用的社会现实生活,“内圣”则是个人内心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无论是性质、范围和方法,内圣和外王都迥然不同,它们之间的转化和嫁接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将遭遇巨大的挑战。而冯友兰依旧笃信内圣外王的一致或内在关联,力图通过境界说将内圣和外王予以贯通,并一直试图寻找践行这一理想的机会,即对“...
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
核心提示:南宋时期,朱熹与陈亮之间关于“义利王霸”的论辩曾震动一时,至今还引得聚讼纷纭。这场争论表面上看只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一次偶然碰撞,但实际上却是秦汉以来儒家精英两种救世济民方略的全面交锋。它涉及的论题几乎涵盖了传统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所有方面,本文试图以王霸话题为主线,对其进行一番较深入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