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社学术圈加盟科学传播伙伴计划2023中国新锐科技论坛在杭州举行
活动上,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黄伟、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员冯炼、复旦大学教授王戎、北京大学研究员刘磊、北京大学研究员邱晨光、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立芬等人就研究成果及青年科学家发展问题作报告。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黄伟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员冯炼复旦大学教授王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立芬北京大学研究员邱晨光北京大...
物理所王立芬述评:定量分析冷冻电镜薄片样品的FIB损伤
王立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王立芬,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4-2018年任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2020年入选中科院青促会会员;担任ChinesePhysicsLetters、ChinesePhysicsB、ActaPhysicaSinica、Physics期刊青年编委。目前已在Nature、NatureMaterials、Phys....
立方冰形成受何影响?中科院物理所团队从分子水平揭开谜团
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的消息说,其表面实验室白雪冬研究员、王立芬副研究员团队联合北京大学科研人员开展深入研究,成功实现以分子级分辨率观测冰的生长结晶过程,揭开影响立方冰形成的关键因素——可能在于无处不在的异质界面。这项从分子水平揭秘立方冰形成过程的重要成果论文...
「科技前沿」中科院、北大学者研究表明:水结晶可以直接形成立方冰
”白雪冬研究员、王立芬副研究员团队,通过发展原位冷冻电镜,借助像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和低剂量电子束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以分子级分辨率观测冰的生长结晶过程,并原位表征结构的演化。研究人员展示了-170℃左右的低温衬底上气相水凝结成冰晶的过程,发现了立方冰在这种低温衬底上的优先形核生长。分子级成像证实了水结...
直播预告!iCEM 2023之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篇
王立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于中科院物理所取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8年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继续博士后研究。2018年9月入职中科院物理所,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形核、结晶微观动力学的原子级可视化;功能材料中锂离子、氧离子多场调控下的晶格动力学行...
今日Nature:原位透射电镜捕捉立方冰
该研究结果以“Trackingcubiciceatmolecularresolution”为题发表在Nature上,物理所王立芬副研究员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2/3)和通讯作者,物理所博士生黄旭丹(1/3)和北京大学博士生刘科阳(3/3)同为第一作者,北京大学陈基研究员、王恩哥院士和中科院物理所白雪冬研究员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www.e993.com)2024年11月2日。
雪花总是六角片状?立方冰存在吗?
(Nature)杂志上,中科院物理所王立芬副研究员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2/3)和通讯作者,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生黄旭丹(1/3)和北京大学博士生刘科阳同为第一作者,北京大学陈基研究员、王恩哥院士和中科院物理所白雪冬研究员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有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江颖教授、材料学院刘磊研究员以及中科院物理所许智副主任...
科学新知|澄清争议!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
“我们通过实验证实了水结晶变成冰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各种形貌不一的单晶立方冰。”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员王立芬说,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冰晶整体中,六角冰的占比会逐渐增加。据此,研究人员认为,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异质界面,比如灰尘、矿物质的表面,在立方冰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澄清88年争议,见证单晶立方冰形成,我科学家冰结晶微观机制研究获...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实验室白雪冬、王立芬团队通过发展原位冷冻电镜技术,结合原子分辨像差校正电镜技术和低剂量电子束成像技术,在冰的结晶微观机制研究上取得突破:在分子分辨水平,通过原位实时地观察电镜镜筒中的残存水蒸气在近液氮温度(102K)的不同衬底上冷凝结冰的微观动态过程...
立方冰存在吗?|晶体|冰晶|中科院|物理所|电子束|美国物理学会会议...
上述工作以“Trackingcubiciceatmolecularresolution”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中科院物理所王立芬副研究员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2/3)和通讯作者,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生黄旭丹(1/3)和北京大学博士生刘科阳同为第一作者,北京大学陈基研究员、王恩哥院士和中科院物理所白雪冬研究员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