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泓 | 史传文体之“作”与“修”的矛盾
神农、黄帝、尧、舜、禹、汤,制法兴王之道,非有述于人者也。”此说偏于器物之发明制作,所持衡量“作”的尺度几乎与上古明君谱系相吻合,却与汉魏六朝古注不同,认为作就是一无依傍之发明和创造,而修则有述于人者也,若以此为准衡,孔子似乎也当不起作的称谓,其持论未免过于严苛;然则为了...
哲学研究 | 刘增光:教化与制法——郑玄《论语注》中的孔子形象
是丘也。”郑注:“圣人知道广大,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怀挟要术。”“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郑注:“吾岂敢者,不敢自比方古之仁贤也……孔子之行正尔,弟子不学及,况于圣人乎?”“孔子之行正尔”正是对孔子“无隐”的印...
王建宝:观方太领导力之真修己
至于“圣人”之志,则如孔子本人的自我评价“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一方面是希圣希贤之大志,一方面是脚踏实地的成事之志乃至健身之志,方太文化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超越性与实践性。至于发愿,乃佛教术语。自隋唐以来,三教合一基本成功。到了宋明之际,更成水乳交融之势。王阳明就敏锐地观察到,儒释道各...
从六经看孔子的文献编纂|孟子|左传|论语|史记|司马迁|民族乐器|...
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注:《论语·述而》)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注:《论语·述而》)孔子认为自己的优点与特点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注:《论语·述而》)在治学方面勤奋而永不满足,在教学方面忘我而永不疲倦。孔子不...
渤海居士冯志亮解析孔子时代的原始儒家学说——孔学之仁的本质
孔子一方面罕言仁(《子罕》),亦即“不轻许人以仁”,不仅是对子路与颜渊等高足如此(《雍也》《公冶长》),即使是对自己也只是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据此可见,孔学之仁实在难以企及。但是另一方面,孔子却又一再强调曰——“仁远乎哉?我...
何以为“圣”:理雅各对“圣”与“神”的译解
从《论语》英译本辨析“圣”与“神”,更重要的纠葛还见于“圣”与“仁”的并用或者对应(www.e993.com)2024年12月18日。比如《述而》“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以及《雍也》“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在“圣”与“仁”并用的一段,与《孟子·公孙丑上》记述的“夫子圣矣乎”一样,孔子说自己只不过算是追求不懈、诲人不倦而已(抑为之不厌...
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也这样认为?
孔子曾经对学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不过,倘若有人称许孔子为智者,或许他不会拒绝。《中庸》中记载孔子说:“好学近乎知。”而孔子对于自己的好学,似乎是充满自信的,他曾经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又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
杨海文:“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论(一)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巩法之声丨孔子诞辰--儒家与司法文化
世人皆称孔子为圣人,然而孔子自己却说得很清楚,“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的这句回答透露出了两个意思。第一,他说自己是普通人。孔子两次在《论语》里说了,“吾犹人也”,就是说,我也是个人,与你,与他,与我们大家没什么两样。孔子说,“吾少也贱”。孔子三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此后,他的一生很不顺。
傅佩荣说“仁”:一是真诚,二是主动
孔子本人,虽然自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最后以自己的德行和学问开创了儒家学派,使后世每一个人学过儒家都能了解人生的目的在于“行仁”,由这个目的出发,人的生命才能不断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也是一位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