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道通为一:宋徽宗<老子>注与道家哲学》
宋徽宗之内圣是以道家为根本基础,而其外王实践则又有明显的儒家烙印,虽然他尽力从《庄子》所谓“圣人出,应帝王”的相关理念予以调和。但是,正如他在《老子》注中调适儒、道之观念一样,这种调适有其牵强之处,也未能真正解决这些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矛盾。另外,宋徽宗在《老子》注中所论及之思想,也可能并未真正...
儒学研究 | 陈赟:“内圣外王”与中国思想中的秩序结构
牟宗三突出:内圣外王“原是儒家的全体大用、全幅规模”;内圣关联着道德人格,“每一个人都要通过道德的实践,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挺立自己的道德人品”,而外王则见儒家之政治理想,“落在政治上行王道之事”;内圣就是“内而治己,作圣贤的工夫,以挺立我们自己的道德人品。‘外王’就是外而从政,以行王道。”即便如...
【文化中国行】淮河流域的道家哲学
老子“推天道以明人事”,由宇宙论推出政治、人生等思想的思维模式,老子由人生而政治的“内圣外王”之道,都被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创始人建构哲学体系时所袭用;老子建构哲学时所使用的哲学范畴,比如道与德、无与有、阴与阳、物与器、礼与法、仁与义、忠与信、圣人与君子等,同样也被儒家、墨家、法家...
张呈忠评《荆公新学研究》|内圣外王的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命运
再者,王安石的制度观深受《庄子》影响,在卢国龙、梁焘等学者对王安石《九变而赏罚可言》一文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著者指出王安石将道家理论引入儒家政治实践,整合天道、仁义、刑名,对本属于道家、法家的概念赋予了儒家的内涵,从而建构起“儒家政治宪纲”(340页,这一说法见于梁焘《王安石政治哲学发微》一文而为著者引用)。...
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中国的先贤圣哲、古代思想,都有追求和平的一致性,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主张“内圣外王”“先礼后兵”,认为“兵者不祥,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即使是兵家,也首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提倡审慎用兵,认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道家的“内圣外王”二者互相统一但并未考虑到人心会变的事实
我们知道,数千年来,儒家思想,都占据了绝对的主流,而儒家思想,概而言之,就是“仁义礼智信”,针对个人的进阶,就是“内圣外王”(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什么意思呢?首先,“内圣外王”并非儒家的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其实,要深究起来,“内圣外王”这句话其实是道家的思想,源出于《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
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主干吗?
“内圣外王”本为《庄子·天下篇》所说,在后来既为黄老道家所实践,也为儒家所推崇。不过,在陈先生看来,仅有黄老道家尚不足以呈现道家在两汉的主干地位。作为主干的学说,应该是有多个方面的思想呈现,并在前后相续的学术努力中得到发展,既有其思想厚度,也有其持续性。故而陈先生留心于稷下道家、《吕氏春秋》...
孔子多次问道老子!儒家道家思想谁更高一筹,为何官方多崇儒学?
第三,儒家强调的是“成人之道”,儒家强调的“成人之道”就是“内圣外王”的学说。所谓“内圣”就是提倡人要修炼道德提升道德境界,而“外王”就是提倡人要为社会为集体做贡献,这种价值观更是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反观道家哲学,天然地存在一种无政府主义的倾向,当然在绝大多数时间内,不受统治者待见。
吕祖云:大学一书,儒教内圣外王之道也。 浅谈儒家文化解说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观点。最早出现自道家典籍《庄子·天下第三十三》「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后被儒家所继承,其含义指的是个人修养与为政主张。「内圣」,即将道藏于内心自然无为;「外王」,即将道显示于外,推行正道。「内圣外王」,意谓内有圣人之德,外施仁者之...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
儒家思想最根本的是其讲究纲常伦理的世俗性,也就是说其目的在于为世俗社会立一个规矩,而道家思想的内核却不在于此,道家思想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安身立命的理念。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