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两次见杨虎城孙子,态度冷淡,杨瀚:他对过去不堪回首
张学良最初并不接受杨虎城的想法,他还对蒋介石心存幻想,总觉得凭着自己与蒋的关系,可以说服蒋改变政策。不过,张学良的一再劝说,但都遭到了蒋介石的严厉斥责,对此,张学良“沮丧万分,自伤饮泣”。直到1936年11月初,张学良才逐渐开始绝望。此时的张学良,既痛心东北军在进攻陕北红军时损失惨重,又难以忍受蒋介石对自...
蒋介石葬礼当天,74岁的张学良来到现场,留下16个字便转身而去
在对党的态度发生转变后,张学良开始致力于“息内战”、“息内争”活动,并且通过多个渠道与共产党取得联系。1936年1月,张学良接触到李克农,双方就合作问题展开了多次沟通。在红军东渡后,虽然蒋介石多次下令让张学良围堵红军,但他始终避而不战。同年3月,张学良与李克农在洛川举行会谈,双方讨论到“对蒋”问题时,李主...
张学良晚年2次见杨虎城孙子,态度冷淡,杨瀚:他对过去不堪回首
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杨虎城完全缺乏张学良那种对一切持乐观态度的心境。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对两人对蒋介石的看法产生了影响。张学良对蒋介石持较为正面的看法。他不仅与蒋介石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甚至在多个公开场合中,常常将蒋介石比作自己的父亲。因此,张学良一向对蒋介石恭敬有加,态度十分温和。杨虎城对蒋介石的反动本...
75年,蒋介石临终前,对蒋经国说出不放张学良的原因,张泪如雨下
蒋介石称张学良为“东北虎”,这表明在他心中,张学良仍是40年前的那位“东北王”,他并未忘却昔日的兄弟情谊。其次,心怀怨恨。1936年,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打乱了蒋介石“一统天下”的美梦,因而蒋介石对他恨之入骨。永久性惩罚
重读抗战·汪精卫如何由高呼抵抗变成卖国贼_中国近代史频道_凤凰网
蒋介石从九一八事变刚发生时避战的态度上转变,接受了汪精卫“边抵抗边交涉”的战略。而汪精卫的主张,为他赢得了相当的赞誉和名声,也为后来的“逼张抗日”埋下了伏笔。热河危机:汪精卫用辞职逼张学良对日抵抗虽然,汪精卫没能逼张学良抗战,但他“先见”般的声誉伴随张学良的下野达到了最高潮。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力劝蒋介石抗日,蒋介石:你代表谁的立场?
张学良心里感到无奈,他实在不忍看着日军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虐,但是蒋介石的态度明显没有回转的余地(www.e993.com)2024年11月15日。张学良知道用一般的方法难以让蒋介石思想改变,就准备由“劝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当然张学良也是十分谨慎的,他知道蒋介石虽然说不抵抗日本人的反动政策不得人心,但是如今还是国民党的元首,要是对蒋介石采用“兵谏...
张学良晚年谈蒋介石失败:不是他把大陆丢了,是大陆人民不要他了
就从张学良一个简单的回忆,就能反映出许多问题。无论是用人问题,亦或是派系斗争问题,其实归根结底都在战略问题上。就从东北本身而言,事实上蒋介石的动作并不慢,当时国共双方都意识到,东北在战略价值上的重要性。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中国共产党在对待东北上,选人更是慎之又慎,基本上把能调过去的精锐的...
1936年蒋介石大举围剿陕北,毛主席电告张学良:请你主持联合政府
张学良得到“两广事变”的消息之后,认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可能发生变化,为了观察各方动向,他在6月下旬离开驻地洛川,先后到西安、兰州、银川观望各方态度。随后,他又飞到上海,并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而这一切行动中共中央事先都不知情。
又是一年双十二:“西安事变”不是“发展中”中国的突发事件
西安事变前的蒋介石与张学良不得不引起注意的是,在当前的日本,相信中国的统一和国家建设、赞扬国民政府基础之坚固的评论家迅速增多,与此相关联,日本的对华外交政策也出现了反思的趋势。这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带来日中关系发展上的一个好的转机,令人高兴。然而,我认为在判断上述两种见解哪一种正确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仔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