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题西林壁 ——跟着课本游九江之三
苏东坡最后只得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信手涂鸦一首。没想到,这首涂鸦之作成为描写庐山诗歌的天花板,千年之后,这首诗依然焕发着哲理光芒和长远的生命力。面对庐山的云遮雾罩、烟雨迷蒙,苏轼并未只沉浸于对美景的赏玩感叹,而是清醒地观察、理智地思索,透过庐山迷雾的表象看透它真实的本质。这就是苏东坡,崇敬、爱戴、...
苏轼的《题西林壁》借景说理,流传下来两句千古警句
通过描述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最后引申出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指出观察问题应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如果主观片面地看待问题,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打卡!时政小测验
出自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时路过江西九江,游览了庐山。瑰丽的山水激发了诗人的逸兴壮思,写下多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为其中一首。这既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也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诗人不是抽象地议论,而是紧扣游山谈体会,深入浅出地阐释哲理。开头两句“...
人生一世,草长一春。58句饱含哲理的诗词名句:助你成功挣脱羁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处其中,跳出固有的环境,才能看清事物全貌。21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鬼谷子·持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天道,强调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22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
郑泽绵:苏轼、二程与宋代心性工夫论|朱熹|宋明|孟子|香草|宋朝|...
事实上,苏轼《题西林壁》早已暗示了“当局者迷”的危险。其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书》8·194)而他的“有主”之说可以回应此问题,因为心中有主,不为物所夺,便可保证心境的虚灵,做到“惟一故新,惟新故一”。更何况,他也不可能认为离开庐山反而...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苏轼20句禅意诗句,独具慧眼洞察人间万象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通过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揭示了观察事物受自身局限影响的道理,警示人们跳出自我框架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www.e993.com)2024年11月11日。20.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已如熄灭后的木头般寂静无声,身体则如一艘不再系锚的小舟,任意漂流。
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50句经典诗句,芬芳甘醇。读之终生不忘
——宋·苏轼《题西林壁》之所以无法认清庐山的全貌,恰恰是因为身处其中,暗示了观察事物应超脱局部,站在全局视角的道理,富含哲理,耐人寻味。2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秋兴》江面波涛翻滚,直欲与天空连为一体;塞上的风云笼罩大地,似乎要与地面交融成一片浓厚的阴霾,生动描绘出...
诗咏田园 |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江西庐山风景区含鄱口秋景(2012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发傅建斌摄赏析:这首诗是苏轼从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诗僧道潜同游庐山时所作。作者以亲眼所见的庐山之景,揭示出日常生活中的深刻...
禅诗赏析: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宋]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赏析]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禅理诗。黄庭坚谓之“吐此不传之妙”。庐山是这位可爱的东坡居士的心灵故乡,他对山是如此的迷恋:横看、侧视、远眺、近观、高瞻、俯瞰,对庐山诸峰奇妙的造化与形态感到意趣盎然。那纵横...
IMRD 结构,实证性论文的通俗易懂讲解,通俗易懂的方式
1、研究背景——提出问题:空中扔下两个物体,谁先落地?2、前人的研究——亚里士多德说,轻的先落地,重的后落地。3、对前人研究的质疑——如果将轻、重两个物体捆在一起,那么它比重的还重,是不是应该先落地;呢?可是在内部,轻的又会牵扯重的,应该比单个重物后落地。(以上是论证性论文的思考结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