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评《新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史(英文版)》|良史的三十五年
比如1989年,汪敬虞先生提出,应该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大讨论(周祖文:《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讨论》,《兰州学刊》2015年第6期)。今天回过头去翻阅相...
陈其泰:对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
一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总方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集中全力进行现代化建设;二是学术研究领域得到大大拓展,过去基本上偏于政治史的探讨,至此则由政治史推向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因此,学者们的探索有了新视角,提出了新观点,主要特点是强调应当重视近代史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和推进近代化这一...
转载|《日本“产业经营史”研究的源流》林彦樱、井泽龙
主要指文中涉及到的核心概念与经济增长、产业组织、对外贸易、劳动市场等领域相关的论文,比如:四宫俊之《昭和初期日本的报纸用纸卡特尔和外国纸进口》,上冈一史《日本钢铁产业的寡头竞争结构
杨领 马瑞映:多维视野下的西方“军事革命”研究
迄今为止,西方学界近代早期“军事革命”研究,已拓展至社会文化史、政治经济史及全球史领域,相关阐述与争论深化了近代早期欧洲史和全球史研究。近年来,亚洲地区“军事革命”研究的兴起,使“军事革命”研究成为“大分流”论题之外,比较并重估近代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另一重要领域。西方学者对“军事革命”研究作了综合性述...
薛轶群:国际通信网是如何构建与运用的——从近代中国与电报的相遇...
薛轶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非常荣幸有机会来到复旦大学中国近代史青年学者读书班,和各位讨论拙著,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我大概从以下几个方面讲。(一)研究缘起关于电报的研究缘起,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我的硕士论文。因为是写近代中国的抵制外货运动,最初关注到各地商人、学生团体,他们经常使用电报相...
孙杰 孙竞昊 | 江南史研究与问题意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理论的检讨
摘要:半个多世纪的江南区域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与贯穿其中的问题意识息息相关(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问题意识关系着宏大叙事,通常为从西方历史经验中抽象出来的理论范式所主导。从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到资本主义发生的探索,再到近些年早期现代化、工业化的争议,以江南为检验重心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无不以西方经验作为主要参照系,在不...
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史改塑近代史研究基本格局(王先明)
其二是医疗社会史。这也是“新史学”向纵深发展而产生的一门社会史分支学科。最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令人关注。这些论题的问题意识十分强烈,而且提示着近代社会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新的群体和发展方向的生成。其三是具有现实关怀的乡村史研究。在当代“三农”问题日趋凸现的情势下,近代乡村史研究也...
朝贡体系与亚洲经济圈 :评《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滨下武志教授的代表作《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以下简称《契机》)一书进行一些具体的观察。此书是以滨下教授70年代以来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为基础的集大成著作,也是阐述"亚洲经济圈"理论并以此理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代表作。长期以来,统治东亚史尤其是中国史研究的理论,是美国学者费正清于本世纪50...
赵庆云:近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综述
而是一种互相竞争但并非完全排斥的不同理论体系,双方都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34]马克锋则提出,两个“范式”可以在中国近代史不同的分支领域并行不悖,各擅胜场:“革命史范式”侧重于从政治史角度对历史发展的解释,“现代化范式”更重视历史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合理性的论证,更关注经济史、社会史与文化史,...
李孝悌:红尘有所思,明清中国的“嘉年华” | 专访
李孝悌,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明清以来的社会文化史、城市史。著有《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明清以降的宗教城市与启蒙》等。然而实际上1960年代在西方最流行的是社会史,当时最重要的西方学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