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丨文明交融论—基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中华文明新主张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汲取“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智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彰显人民主体地位……中华民族在政治、物质和精神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
阅读《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感悟
读《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伟大和三个重要的原则,即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这些原则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遵循。首先,这一章开篇便提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观点,即“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这句话表明了...
道德经感悟第<三十二>章
“道”在天之间就像一切河川溪水都融于江海之中。感悟:道是无形的,是无法用我们的外在器官感受的,也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只需静下心来,静静地感受它,它不是欲望,只是一种感觉,很自然的感觉,它不受约束,也不受阻碍,正也是它,顺也是它,要想掌握这种道,就要了解...
东里学社第二十三回:原来《道德经》是一部“药理”经典,很治愈
《道德经》恰恰是从人道取法天地自然之理的角度,给中国乃至全人类开出了一剂,具有严密结构,上升到哲科思维,并让人让一个组织、社会乃至家国不知不觉运用的药方。感悟自然、解析人性、辩证问题、透视家国。以简短的语言直接揭示原理,就像《道德经》第71章所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读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感悟
读感:本章阐述了老子“道”的本质。“大道”虚是其常,有是其变,静是其常,动是其变。有、动最终归于不有,不动。老子认为人只有屏弃来自外界的干扰才能追寻到的人的本源,只有意识到人的本源,才能明白自己从那里来,又将往那里去。人总是说不要欲望,但是要明白自己何去何从,这就要求人们不要为了眼前的幻像干...
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二)
他需要通人性(参见下一节的十五章),需要明战略,需要空己利(也参见《解读一》的《道德经》第五章),需要有创新力(认知定义里的“破格”),还需要真正理解老子说的仁与不仁(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究其根本,这些要求其实还都是分散各处的基础,它们必须有机的合并迸发,形成一种升维的思路以及对应的解法,此时,就形成了破局。达到这种...
【众山评论】如何理解文艺评论中暗含的“资格问题”--著名画家...
一是两袖清风的文人艺术家办展,一是实权平台内的光环艺术家办展,一静一闹,恰似冰火两重天,细思当下艺术生态之可怖,由此可见一斑;其三,提及此次花鸟画个展,陈醉先生不无自嘲意味说:“万万没想到,我这个人物画家现在倒成了花鸟画家了。”当他言罢,表情的尽头,不经意间飞快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与酸涩。
白话解读《道德经》三--修身为本
依托真气运行五步功法实践基础,依据《黄帝内经》养生要则,从而对《道德经》第10章的内容进行感悟,方知圣人是多么慈悲,无论内炼要素、关键环节、练功条件都表述的清清楚楚,只是语言环境、社会基础条件不同而造成表述文字与方式不同。也许是揣测,就像1和0现代表阴阳一样,第10章的安排就意味着人通过这一章的方法可以...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经典版本)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道德经品读第三十五章 我们都是世界的过客
感悟曾经看到“大象无形”,当时不解其意,今日茅塞顿开,原来“大象”是说“道”的法象,类似于一个大“道”显现出来的真实的实际的物质世界,但是它包罗万物,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和形容。老子是告诫执政者,如果能够掌握大道,那么他所掌控的天下子民,不必严苛的管理,都会自愿归附和顺从,天下就会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