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八十七集离娄章句上·仁义智礼乐乐篇
11:12礼记第一百二十八集德寿小记篇(三)11:52礼记第一百二十七集德寿小记篇(二)10:38礼记第一百二十六集德寿小记篇(一)19:02礼记第一百二十五集得生下篇(七)08:13礼记第一百二十四集得生下篇(六)10:37礼记第一百二十三集得生下篇(五)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值得收藏!
“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见之明,对道来说是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呀笃守诚信,摒弃浅薄;要遵循规律,不崇尚浮华。也就是说要舍弃仁义礼智,选取忠厚诚实。第三十九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
居仁与隆礼——孟荀思想解读第八讲:刘瑾辉教授《“何必曰利”与...
第一种是“仁义”,也就是对于他人痛苦、困难的同情和关怀;第二种是“礼义”,也就是对于社会规范的尊重和遵从;第三种是“智义”,也就是对于知识、智慧和思想的追求和崇尚。这三种义是并行不悖的,它们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在荀子看来,符合礼的规定即是“义”,它与利同样是人的需要。荀子经常将礼、义并称,...
管仲之仁与诸夏之礼——从春秋霸政看孔子仁学的来源
(《宋元学案·仁说》)戴震认为“仁者,生生之德也”“言仁可以赅义”“言义可以赅礼”“举仁义礼可以赅智”(《孟子字义疏证·仁义礼智》),其意在于强调“仁”统摄的生生之意。万物与百姓之生生,是为政者与贵族君子之“仁”的体现。“仁”作为内心之德,自身不显现,是通过“人”,即“他”才能显现。显示...
居仁与隆礼—孟荀思想解读第三讲:杨泽波教授《性善与性恶各自的...
性善论的另一个所失,是只以仁性作为道德根据,不承认智性对于成德成善的意义。孟子一些非常有名的论述,很难禁得起细致推敲。“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是因为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并非完全一致。孔子思想中有欲性、仁性、智性三个要素,其中仁性...
何为礼制和法治?法治是外在,道德仁义礼是内在;法制身,礼制心
礼,代表人类内在心灵的规范——道德仁义礼;法,代表人类身体外在的规范——法律条文(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它们两个合起来就相当于一件完整事物的阴阳两面、表里两层、内外两层,缺一不可。法,可以理解为客观的法律条文。它是提供给所有人共同遵守的规范与依据。法律如果没有人去遵守和执行,它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焕发中国经典哲学的时代活力——中哲史学会2024年会纪要
刘勰娇认为王弼以会通儒道“德”论为中心,贯通“上德”与仁义礼智,为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之德奠定了新的形而上学基础,并力图在社会实践中复兴儒家道德的伦理政治功用。高源聚焦“应物”“复命”两个范畴,认为王弼哲学的前提乃是维护名教。“圣人有情”论对于“应物”的强调,正是为了突出君主及名教制度在政治哲学...
荀子探微学社举行学术论坛
张润泽教授在主旨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性恶论”“性善论”都是我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性论成果。通过比较荀子与孟子人性论观点,他认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都来自于孔子,但孟子的“性善论”继承的是孔子的“仁”,仁义礼智是与生俱来的;荀子的“性恶论”继承的是孔子的“礼”,其价值在于强调道德的他律性。
“规矩之法,喻若典礼”
一方面,孟子通过“人禽之辨”强调人相较禽兽而言具有仁义礼智四端之心,因此人能过有道德的生活,从而突出了人之为人的绝对优越性。另一方面,孟子说:“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规矩象征着一种极致。如果说规矩是方圆的极致,那么圣人就仿佛规矩一样,不仅是人伦之至者,更是仁义礼智之德的最具足者,...
“规矩之法,喻若典礼”——孟荀哲学中的“规矩”
一方面,孟子通过“人禽之辨”强调人相较禽兽而言具有仁义礼智四端之心,因此人能过有道德的生活,从而突出了人之为人的绝对优越性。另一方面,孟子说:“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规矩象征着一种极致。如果说规矩是方圆的极致,那么圣人就仿佛规矩一样,不仅是人伦之至者,更是仁义礼智之德的最具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