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强:道德与仁义之辩——《庄子》中的孔老关系再考察
申言之,“君子”人格在道德上指向“内圣”,在事功上指向“外王”;“真人”则与仁义的道德观念、是非的真假之辨、礼制的社会规范等保持一定距离,因而是超乎世俗的目的和意向,不以生死为念,而与自然为一,其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命境界均合乎自然之道。这种终极意义上的道之“真”,其实蕴含某种本体论的内涵,“真...
双响报丨济南“枪神”李越宏:射击之道与儒家智慧共鸣
在采访中,李越宏提到:“我觉得射击的一些理念跟儒家文化很像”,他深谙“射以观德”的真谛,射击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我超越,而非单纯的竞争。巴黎奥运会上,面对激烈的竞争,李越宏凭借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技术,生动演绎了儒家哲学中“内圣外王”的思想——只有内心强大,方能在外在的竞技场上展现真正的王者风范。他...
方太的“内圣外王”之道:文化即业务
这样的努力探究,都指向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这应该就是以方太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取得成功的“内圣外王”之道!排版
儒学研究 | 张培高:“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学之专指
也正因此,程颢以“内圣外王之道也”揭明其宗旨。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儒者以“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学。如二程弟子谢良佐在《论孟精义》卷十中谓:“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有内圣之德,必有外王之业。”尽管朱熹不用“内圣外王”而用“下学上达”来概括儒学,但就总体而言,儒家学派力推“内圣外王”已是不可挡...
朱璐|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之言说
儒家学说主要是内圣外王之学,其中,内圣的主要内容为善养心性、修为道德;外王讲的是事功,儒家主张以内圣之修为而取得事功的成就。如周桂钿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一书中指出,“外王就是政治哲学”。儒家内圣思想的某些元素,如格君心之非、儒生的仕道取舍、政治气节、为天地立心的自道意识、民胞物与的价值关怀...
张呈忠评《荆公新学研究》|内圣外王的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命运
著者认为,在制度变革方面,理学毫无建树,甚至轻视经世之学,而新学才是真正的内圣外王之学(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与道学试图在内圣的基础上建立外王不同,作为制度儒学的新学是既追寻其超越的天道根据,又寻求内在的人性基础,以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实践为目标。也就是说,王安石对于人性的探索服务于制度变革的整体目标。就连王安石的圣人观(即...
儒家的人格审美意识
从孔子到阳明,儒家的人格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孔子为中国人的人格审美意识奠定了内圣外王的基本格局,宋儒实现了人格境界的超越性追求,到阳明时又把这种超越性收归本心,突出了人格审美中自我生命的自主性。而美善合一,则是贯穿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的价值主线。由上述儒家人格审美意识的发展演变的...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君子守持正固之道,延伸于家庭生活中,即要有端正的家风。“家风”一词源于《家人》卦,《象传》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卦象是风自火出,象征居家行事由内影响到外,家风就是这样形成的。君子观此卦是以诚实端正教育家人,家庭和谐就有了保证。对单位和社会层面而言,仁义诚信、革...
【文化中国行】淮河流域的道家哲学
老子“推天道以明人事”,由宇宙论推出政治、人生等思想的思维模式,老子由人生而政治的“内圣外王”之道,都被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创始人建构哲学体系时所袭用;老子建构哲学时所使用的哲学范畴,比如道与德、无与有、阴与阳、物与器、礼与法、仁与义、忠与信、圣人与君子等,同样也被儒家、墨家、...
原道·征圣·宗经——康有为、章太炎和熊十力预期文艺复兴的路径
因此,康、章、熊的圣人观不只是树立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典范而已,还包括他们对中国哲学与文化之特质及其源流的认识,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如何向现代转型,如何参与世界性的百家争鸣,即“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之时代问题的省思。再次,关于宗经。在古典经学时代,正统儒家视经书、常道和圣人为“三位一体”,奉持“经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