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创作,在“似”与“不似”间寻找美(谈艺)
宋代文豪苏东坡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此诗句体现了他“不求形似、但求意境”的绘画理念。近代画家也不乏对物象写意的高论,如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黄宾虹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
马明宸 | 似与不似之论——齐白石与黄宾虹比较
他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是从世俗的外围接受层面来说的,可以说“似与不似之间”论从普遍意义上通俗地阐释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论融合了苏轼和倪瓒的“不似”论,在他们一味刻意地强调“不似”的论调下开始强调“似”,适当回归了造型准确性的提法,但是还不够彻底、留下了漏洞,...
“识心见性”“于相而离相”
”清初石涛题画云:“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又云:“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现代齐白石云:“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还在一幅《锦鸡图》上
诸乐三:吴昌硕的画金石气较多,齐白石的画生活气较浓,各具特色
他常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句话,正是他艺术追求的生动写照。齐白石以直观去感受生活,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提炼成艺术语言,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在他的画作中,无论是虾的灵动、蟹的横行,还是蔬果的丰盈、花草的生机,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
李苦禅写意精神对当代写意画的启示
他还认为速写就是写生的基本功,这与他系统地学习西画和跟随徐悲鸿学习炭画有关。此外,他还谨记齐白石的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注重写意,但也从未放弃对形的把握,以写生为本,意象为要,打好基础才能不断向上建构,延伸出更多意境的传达。
从“天然去雕饰”到当代表达,冀少峰、鲁虹做客“名家论坛”纵论...
冀少峰表示,中国雕塑想要追求的一种境界是“天然去雕饰”,这一点在中国书画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齐白石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雕刻与原料的浑然天成之感正如绘画中的“写意”。用东方风格传递东方意境谈及正在讲座举办地合美术馆展出的“李象群艺术展”,两位主讲人回顾...
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趣谈:如何看待“南方张大千北方...
同时,历来强调九字画艺要领,即“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白石老人最著名的一条重要的绘画理论是:“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作画要形神兼备。不能画得太像,太像则匠;又不能画得不像,不像则妄”“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
12 美术大观
此诗句体现了他"不求形似,但求意境"的绘画理念.近代画家也不乏对物象写意的高论,如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黄宾虹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古往今来...
齐白石的蜕变
画虾、画蟹、画白菜、画柿子,都让人感觉一笔不多,一笔也不能少。他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旨哉斯言。韩天衡先生说:“如谈到画虾,前人也画,沈周也画过,但在宣纸与水墨的融冶上总还是被忽视的一环,即没有将宣纸特有的滃渗特性体现出来。唯有齐氏敏锐地关注到这一点,如...
中国画论一直居世界画论之先
所谓“造化内营”“胸有丘壑”,画出来的不是自然界的造化(物象),而是胸中的物象、胸中的山和水等。宋代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画出来的物象不一定要像(形似)。于是其后写意画大行其道,变为主流。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且“太似为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