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可为尧舜”的两种理解
这种内在修为,如“反身而诚”,成为儒家思想的精髓。宋明理学家们,如程颛、程颐等,深受其影响,将性善论发扬光大。在政治领域,孟子的性善论引领了一种内向求索的思维方式,为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念奠定了基石。同时,也为伦理型政治提供了深刻的人性论证,使儒家思想在历史的洪流中熠熠生辉。“人皆可为...
儒学研究 | 陈赟:“内圣外王”与中国思想中的秩序结构
以上理解,既建立在将内圣外王等同于柏拉图的“哲学王”的背景上,这一背景促成了误解,遂以圣人当作王来理解内圣外王,于内外、圣王之分判全然不顾,另一方面又建立在自处于现代人的错误的古代想象基础上,按照这一想像,古代中国是圣不归圣、王不归王,内不归内、外不归外,一团浑然紧凑的样子,缺乏分化。如果将这种...
方太的“内圣外王”之道:文化即业务
这样的努力探究,都指向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这应该就是以方太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取得成功的“内圣外王”之道!排版
浅谈“慎始如终”理念方法
三是铭刻初心,慎始如终。曾国藩在家信中对弟弟写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也就是说曾国藩彼时定立下达成“内圣外王”之业,成为“天地完人”的“终身之志”。此后终其一生,为实现“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名声既出,信义既著,随便答言...
专家点赞:“西学研究迈进了新阶段”
内圣外王,异曲同工。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与孔子的名言“当仁,不让于师”,不谋而合。仅此而论,中希对话、中西互鉴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需要,也是现实可行的。过于夸大差异,甚至认为不可互通,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这在人类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40岁才明白,原来大成者一生都在修这4个字
他问:“你们的企业文化‘易商’怎么理解?”实际上,“易商”: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个人的一场生命的修行(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易商”是我们企业文化“十字箴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释义是“义利并举,内圣外王”。做企业“义”是使命,“利”是机制;做人,“义”是责任,“利”是生活。内心要有使命感,责任感,...
如何理解“内圣外王”?
其实“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也就是说,这个词是道家提出来的。那么对这个词的近代理解,虽然以儒家的为主流,但我们可以说,都是阐述和发展,若要了解庄子态度的真意,还得区别对待主流和从《庄子·天下》原文以及庄子自身修为认识...
吕祖云:大学一书,儒教内圣外王之道也。 浅谈儒家文化解说内圣外王
「内圣」,即将道藏于内心自然无为;「外王」,即将道显示于外,推行正道。「内圣外王」,意谓内有圣人之德,外施仁者之政,即人格理想以及为政修办的理想两者的结合。其中,「内圣」是体,外王则是用。作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这一概念,而是道家思想代表庄子所提出,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
梁涛| “内圣外王”的本来含义
《天下》篇提出七种人说明其所谓内圣外王,并非如后世所理解的是由圣人一人来完成的,而是由以上七种人或至少是百官以上者共同实现、完成的。只不过圣人在其中居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而圣人之所以能够做到内圣外王,也并不是因为其乾纲独断,事必躬亲,而是因为其“因循为用”,虚静无为,既尊重天人、神人、至人的特...
汪晖:理解思想者梁启超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1923年“科学与人生观”讨论的先声,即关于科学和文明的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衍生为,曾经赋予传统中国以内圣外王之路的道德实践知识,如何与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调查和统计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建立起来的实证的新世界相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