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顺:孔子“无忧”的智慧
所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智)。子曰:‘知人。’”(《论语·颜渊》)这就是说,只有关爱别人,才能理解别人。只有这样,才可能如孔子所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论语·宪问》)这样就能“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还有另一种忧,那是仁者之忧,因关爱别人...
《论语??颜渊第十二》1克己复礼为仁
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名家论儒 | 梁涛:《论语》“克己复礼为仁”章新诠——一种荀学的...
又如,他认为孔子对于仁、礼关系的理解要更为复杂,绝不仅仅是“以仁释礼”那么简单,但他认为孔子提出仁就是为礼做意识形态化的论证,忽略了仁的内涵的丰富性,同样失之片面。在我看来,孔子对于仁、礼关系的理解,实际存在着“以仁释礼”与“以礼成仁”的不同进路,前者强调的是以仁的精神去理解礼,以仁的内在自...
为仁之方:孔子“忠”的“真精神”
总之,忠恕是做人和待人的一种方式,是求仁、为仁的基本途径,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孔子这种“尽己为仁”和“推己及人”的“为仁之方”,就是孔子忠的“真精神”,因为孔子所有伦理道德学说最终都指向其所追求的仁,忠是近仁、达仁的途径与方法而已。孔子忠伦理内涵丰富,涉及范围广且有鲜明的伦理特征,是对...
儒学研究 | 向世陵:从“天地之心”到“恻隐之心”——基于“克己...
孔子学生“问仁”多矣,但于“颜渊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颜渊是孔子心中最“好学”的学生,其品性是“不迁怒,不贰过”,在孔门居“德行”科之首,孔子最为看重,故其答复也相应带上了不同于他处的孔子说“仁”的意味。颜渊“请问其目”,得到的告诫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大学》“止”的政治学内涵分析
当“止”的含义偏向于“不迁”和“当止之地”时,体现出的是克己复礼的政治人格要求(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这一概念出自《论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从“知止”入手,“知止”即知道自己要停止的地方,强调“知止”就是给自己划清界限,用一...
问道诸子|追寻曾子的智慧足迹
在曾振宇看来,曾子用“忠恕”来解释孔子的“仁”颇有道理。“在孔子思想当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仁”,但是孔子从来就没有给弟子从逻辑上解释一个问题,就是仁是什么?众多弟子分别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向孔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居然都不一样。即使面对同一位弟子数次‘问仁’,孔子的回答也迥然有异。”比如在《...
跟着总书记学典故⑩ |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说文解字》对于“仁”的解释是:“仁,亲也。”“仁”是儒家的核心精神,奠定了中华传统的道德价值的基本底蕴。亲仁善邻,则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即“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其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应该亲近善人、友睦邻国。其所描述的场景是,陈佗劝谏陈恒公要将“亲仁善邻”作为国家最宝贵的方略,...
《论语》中的“隐者”及其局限
接下来的《颜渊》《子路》《宪问》,都以问题开头:颜渊问仁,子路问政,宪问耻。颜渊问的“仁”,是为政的理想。子路问的“政”,是为政的下手处。原宪问的“耻”,是为政的底线。三个问题,对应政治的理想、实际与底线,构成政治品格从高到低的基本谱系。
古今一理:《论语》中几个常用字词的辨析-光明日报-光明网
这个解释相对更准确一些。《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其中的“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可以译为“即使有粮食,我合适去吃吗?”????这两处“得”字都是“合适”“恰当”的意思,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