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佳片《伊万的童年》,以艺术本真为内核,构建最心碎的战争
塔尔科夫斯基没有美化战争,也没有夸大英雄主义,他只是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孩子在战争中的遭遇。正是这种对艺术本真的坚持,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等多个国际大奖,更重要的是,它对世界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那个很多技术都不是很成熟的年代,塔尔科夫斯基的坚持显得尤为...
全媒体语境下,电影艺术如何“纵横捭阖”
近年来的电影创作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彰显,电影创作将会更有活力。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所提出的“一个国家的电影如果不是根植在自己的土壤上,而是削足适履地使自己就范于他人,这肯定是不足取的”,俄罗斯电影导演塔尔科夫斯基所强调的“确认自己所归属的传统、文化、人群、思想”,其实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波德维尔:巴赞给我们的六堂课
从无声电影(基顿、斯登堡)到现代(塔尔科夫斯基、索科洛夫),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重要的电影美学倾向。《乡愁》(1983)同样,爱森斯坦对蒙太奇类型(诗韵、节奏、调性等)的分类也许能够很好地适用于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但他所阐述的原则同样也能够在其他几位电影人中的作品中找到,甚至是小津的电影。爱森斯坦的教...
滴水映世界:专访IDF评审委员会主席莱拉·帕卡莲莉娜
拍摄了一部关于货车司机日常生活的10分钟纪录短片,影片中司机负责将亚麻布床单交付给儿童医院,并将它们分配到各个病房,镜头克制且有力地参与现实,这部毕业作品《麻布日记》(TheLinen),入选了戛纳电影节,不仅开启了莱拉的电影生涯,也奠定了日后她标志性的创作风格:在一滴水中看到整个世界的倒影。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之神”与雕刻时光的神话
塔尔科夫斯基在中文迷影圈,是某种接近于“不言自明”的伟大导演的存在。对这种神话地位稍加考察就能发现一些甚为有趣的历史路径,由此还可以反观内地迷影文化,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迷影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如果为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写一段先锋戏剧式的个人独白,大概会是这样的:“我,安德烈·阿尔谢尼耶维奇·塔尔科夫斯...
《教父》50年|看了不下20遍,导演杨超会有怎样的理解
这一段,虽然不是艺术电影,但完全当得起塔尔科夫斯基那句话:如果世界是高深莫测的,那么影像也必然如此(www.e993.com)2024年11月25日。看《教父》,就得像看生活一样,全神贯注。《教父》剧照《教父》的片尾,老教父在和孙子嬉戏时无疾而终。迈克尔则在父亲的葬礼上锁定了叛徒。接下来便是最令人荡气回肠的一幕:在妹妹康妮新生子的洗礼上,迈克...
看了塔可夫斯基才相信伟大的电影艺术真的存在——对话电影学者王垚
也是受台版翻译影响,21世纪后,老塔的官方中文译名从“塔尔科夫斯基”变成了“塔可夫斯基”。“老塔的电影,要先看,再理解。”王垚说。在和本刊记者的对话里,他谈到了塔可夫斯基在中文迷影圈地位的形成、对中国电影创作者的引领作用,以及他在中国成为“文化英雄”的原因。
通往塔尔科夫斯基之路
塔尔科夫斯基回答:越是邪恶占据上风的时代,我们越需要艺术。艺术就是……人只要活着,就会不断地从事艺术创作。他经由创造活动与造物主相连。艺术是祈祷——这解释了一切,人通过艺术表达希望,不建立在精神层面上的事物,都与艺术无关。唯此,我们才能理解《潜行者》中,潜行者的那段话:...
电影是艺术:“马丁之问”在强调常识
电影是艺术:“马丁之问”在强调常识◎黑择明近日,美国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我说漫威电影不是电影,让我解释》的文章,洋洋洒洒几千字掀起舆论热议,“挺马丁”与“挺漫威”两大阵营各有话说。抛开各自的立场,这一事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去思考关于“什么是电影”“娱乐工业...
艺术是谎言 但它述说真理
在国人根深蒂固的误解中,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被理解为人类从宗教教条中摆脱出来成为历史主体的象征。事实上,文艺复兴一方面开始了“艺术”走向审美对象的历程,另一方面却仍然深深地植根于西方基督教传统。应该说,“艺术”的神性与人性维度在此时达到了相对平衡,但是,艺术品仍然不是后世意义上的纯粹的审美对象。直到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