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孝经译注,揭秘儒家礼制孝道精髓,规范尊老敬老行为准则
《礼记》记载了夏、商、周特别是周王朝的典章制度以及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礼仪,集中反映了儒家礼治的思想和主张。其内容相当杂,刘向最早对《礼记》进行分类。据郑玄《三礼目录》,刘向《别录》将《礼记》分为十一类。以后历代学者都有分类,且分类不一,见仁见智。今人王文锦先生《礼记译解》则将四十九篇分成八大...
孔子儒家思想、老子道家思想和朱明流家思想_思想百科
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孔子之后的孟子在孔子仁和礼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并发挥了“民本”思想。荀子在孔孟的基础上,提出了“仁义”“礼治”,强调礼法并用。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之社会性,以天为至高存有,突显历史背景,企盼...
学以修身、学以成德:试论儒家“学”观念的思想演进
儒家学派在治国思想主要有“礼治”、“德治”和“人治”三方面,而“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感化、教育人。儒家是非常重视“学”的,孔子曾两次向老子请教学问,《论语》中也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儒家的学生更加重视通过“学”的过程修己身,成就更高的道德境界。一、儒家孔孟...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衍变与特点
而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一种以伦理为基点和中心的伦理型政治哲学,其伦理原则与政治原则是相融相通的。伦理型政治也即王道政治,其特点是任德不任力,依仁不依霸,强调以德服人,以仁、礼治天下。这种伦理本位的政治思想产生于人类主体意识和民本观念的觉醒。中国从夏、殷到周,人的思想意识从尊天、尊神逐步发展到尊人,治...
儒家百大分支学派一览
因其实际创始人张载先生常年生活在关中横渠,故称“关学”或“横渠学派”。此派强调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儒道释,主张家国情怀与气节精神。漆雕氏儒学派:春秋末期漆雕开所创,主张人性有善有恶,研习《尚书》,不追求仕途。漆书尚书学派:源于古代《尚书》传承,经东汉卫宏、徐巡等传授,以漆书《尚书》为特色。齐...
“居仁与隆礼——孟荀思想解读”第九讲:王杰教授主讲《孟荀孝道观...
总的来说,孟子和荀子在孝道思想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孟子特别说明了仁政与孝的内在关系,强调人性本善,将孝道的基础放在仁爱之上,注重内在的道德感觉。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将孝道的基础置于社会规范和法律之上,强调外在的规则和礼义。这些区别反映了两位儒家大师对孝道和伦理的不同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思想的重要组...
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解读
孔、孟政治观的出发点是王道,即圣王仁政之道,重在内在精神的修炼和追求,而承担这一施政理念的正是儒家之“礼”。礼经由孔、孟以仁释礼的理论完善,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功能,故谓之“礼治”。而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孟子主张性善,称人皆可为尧、舜,故应“爱民”“重民”,注重德礼教化,并“制民之产”“使民以时...
春秋战国时期五位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及影响。
孔子:仁者爱人,礼治之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核心理念,将仁义道德作为个体和社会的基石。在孔子看来,人类之间应该建立起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以“仁”为中心,实现和谐共处。孔子的思想强调在社会中要行仁政,通过道德的感化来影响人心,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儒学研究 | 陈赟:“内圣外王”与中国思想中的秩序结构
只有在这个语境中,我们才能理解《庄子·天下篇》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所针对的对象并不是一个无论东西古今的作为修身者的个人,期待他既要成圣也要成王;更非以某种思想、学说或理论为对象——譬如儒家思想,既可以内资修养,又可以对外经世,因而具有双重的功能;……这些都不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原初语境和初始内涵,...
东西问|路则权:孔庙十三碑亭碑刻为何有少数民族文字?
一是儒家思想中的礼治秩序,强调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价值认同的基础。礼治秩序所包含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些道德观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同时超越民族、地域的界限,使不同民族的人在价值观念上有了共同遵循,增强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